生活.資訊
2022-10-28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號
心中的太陽(楊燕恩)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晨早的陽光令你感覺很有希望或活力,往後的一整天你都過得稱心愉快。相反地,你也可以因為灰朦朦的雲層感到快要被壓破,愁眉不展。

不少朋友或病人問我,天氣影響心情是否有根據?如何能擺脫這種沒自主的感覺?

天氣對心情的影響確有科學根據,最為人所知的是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日光變得稀少時身體會產生更多的褪黑激素使人困倦,而大腦則產生較低水平的血清素影響食欲、睡眠和活躍度。這情況於偏離緯度較遠地區(如歐洲、北美)冬天日短夜長下更為明顯。 

不只日照影響情緒。有研究發現,暴力與高溫和下雨有相關性。當溫度高,人的暴力行為會增多。下大雨時,女性的生活滿足度會減少。甚至有元分析(meta-analysis)發現,無論於南或北半球,春夏雨季自殺行為會增多。由此看來,情緒與天氣的關連是有證據的。

然而,情緒本身就已經受人自身的經歷甚至荷爾蒙所影響,如果連天氣也能誘發情緒,人便時常活在非常不穩定的狀態了。時刻看天色做人,太陽猛時容光煥發,污雲現時悶悶不樂,上上落落的情緒令人如坐過山車。

或許,我們對天氣的情緒反應是在進化過程中得來的。天氣快要轉壞,忐忑不安是要提醒居於大自然下的人類祖先們做好自我保護,例如走進山洞裏避開豪雨。面對反射性般的反應,我們該如何避免坐上這情緒的過山車呢? 

「打波才下雨,難道天也不喜歡自己」的歪曲思想大家耳熟能詳,天氣差是事實,我們能做的便是不要在客觀事情上加上自己的推測,若像上例子中把天看成是戲謔自己的一員,自會徬徨無助。同樣道理下,藍天白雲不因為今天是你的生辰才走出來跟你說「哈囉」。聽了我這樣說,有位病人反駁我:「天氣好壞參半,在好天氣的時候,我多為它冠上正面的形容詞甚至是動詞(如碧海在為疲憊的我打氣!),這起碼可以在某些時候為自己增加一點點愉悅,不是很好嗎?」

我就乘着病者這還差一點點的頓悟乘勝追擊:「很不錯啊!既然冠上正面形容詞於陽光、藍天和碧海上可令你感到更快樂,可有想過你也可用同一技巧令自己無論陰晴圓缺也舒心?」

沉默半晌,病人說:「我明白你說什麼。是要做個阿Q的人,硬把不好說成好嗎?」

我說:「好與不好皆是人冠上的。你試過被太陽曬成烤豬般而畏懼了它嗎?碧波的閃爍有把你的眼睛弄得不舒服嗎?陰天、雨天、打雷、狂風……可以帶給你怎樣的感覺,令你有什麼回憶?當然,可能有負面的,但又有沒有負面以外的感覺或回憶?天氣跟我們每個人也有獨一無二的過去,要由你去探索啊!」

其實,我並不期望病人在做完這個練習後便立即為壞天氣貼上正面的標籤,畢竟狂風暴雨時心情沉一下也屬正常。然而,當我們多觀察多感受,不難發現無論是陰是晴,生活依然如常的有喜有哀,就看你會否讓當下的壞天氣持續把往後的喜縮小又或把哀放大。

在處理季節性情緒失調上,有專家建議把臥室的燈預設至醒來前亮起,從而為大腦帶來日出的幻覺。曾有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不容易受天氣影響,因男性大多會彈性更改日程去減少被天氣影響。想跳出天氣的框框,要靠你擺脫它給你的情緒操控。眼睛、腦袋長在你身上,聚焦於哪、用什麼方法去跨過它造成的障礙,你可嘗試花點心思。願意的話,你定能找回心中的太陽。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香港衞生署認可臨床心理學家名冊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