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阿拉伯世界曾比西方更文明
《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
柏納.路易斯 著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5
中東歷史,往往令人記起歐洲基督教與穆斯林的宗教文化衝突。
不過歐洲與中東,並非只有對立關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是中東史權威,他認為輿論一直忽略穆斯林與基督教有共同之處的特點、同時放大兩者之間的衝突。在Lewis眼中,穆斯林與基督教的一大共通點,是「兩者的信徒懷抱着堅定的信仰,自視為神的終極真理的唯一擁有者,因而負有向全人類宣教的使命,而不管手段為何。」
阿拉伯世界的先進文明、對歐洲發展的重要影響,同樣被忽略。在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知識發展──尤其是數學和醫學──都領先歐洲。這因而令當時不少歐洲人慕名前往穆斯林世界拜師,阿拉伯文因而受到歐洲人重視、阿拉伯文化在歐洲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因為文化吸引力,另一個驅使歐洲人學習阿拉伯文化的推因,源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敵我意識」。作者解釋,後來阿拉伯文明相對衰落,是因為自十八世紀末期左右,阿拉伯世界開始變得自負、不思進取,所以最後反被歐洲基督文明超越。
這本書的價值,是從文化歷史脈絡入手,突破刻板的中東與歐洲之間「文明衝突」理解框架,以幫助讀者更立體地認識中東發展的種種特點。
同一「屋簷」下的以巴衝突
《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
諾亞.弗洛格、
馬丁.薛伯樂 著
台北:商周出版
2015年
以巴衝突是中東近代史的一大主軸,這本書清楚簡單地解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糾紛。本書順着歷史時序書寫,清晰區分「古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人」等概念,是了解複雜的以巴紛爭史不錯的入門書。
本書兩位作者,分別是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國際奧斯威辛協會的主席諾亞.弗洛格(Noah Flug),以及經常前往中東地區的社會研究者馬丁.薛伯樂(Martin Schäuble)。弗洛格雖然是以色列國民,但立場相對中立,能同時概括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想法。
以色列前軍官看祖國
《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佔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
亞榮‧布列格曼 著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15
亞榮.布列格曼(Ahron Bregman)是倫敦國王學院的軍事研究博士,在建國後的以色列出生,曾兩次參與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本書以第一身經歷,述說對以國佔領區(屯墾地)的狀況。
雖然布列格曼是以國軍官,但他對以國的軍事行動抱有懷疑,指出以色列控制阿拉伯人以及佔領區的手法偏向高壓與殘酷。例如在一九六七年,以色列為了打擊西岸的農業,曾將水源供應管理權轉交軍事單位負責,巴人生計變相由以軍操控;又例如,為減低軍隊受襲風險,軍隊調查窩藏地點時,都會先投手榴彈,且容許士兵殺死不合作者,有濫殺平民之嫌。此外,作者認為,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曾多次錯失和好機會,更認為中東在以色列的國策下,難有真正和平。
書中也有着墨美國對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發展的影響。例如贖罪日戰爭爆發,某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埃及估計,美國不會積極介入衝突。
有言論認為,西方媒體偏袒以色列,例如曾有文章"The Problem with Media Coverage of the Gaza Crisis, Summed Up in One 3 Minute Video",指美國ABC新聞的報道,誤將躲避轟炸的巴勒斯坦人當作以色列人。可以說,這本由前以國軍官撰寫的著作,從以國局內人角度,為外界了解以國行為提供了另一扇窗。
美國與ISIS
《伊斯蘭國─ISIS/IS/ISIL》
派崔克.柯伯恩 著
台北:好優文化
2014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是著名的社會主義作家與記者,曾屢獲新聞獎項,而且曾寫下有關伊拉克事務的三本著作,對中東有相當深厚的認識。
柯伯恩指,ISIS所以能夠崛起,關鍵原因之一,是ISIS懂得宣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中東政策出現失誤, 例如美國向敍利亞反政府軍提供武器繼而落入ISIS手中,推翻薩達姆後,美國沒有「負責任地」協助伊拉克重建,使軍隊變得貪腐而無心與恐怖分子作戰,以及錯信懂英語的中東菁英等。最後作者指,打擊ISIS時,應從敍利亞內戰着手,原因是敍利亞內戰令俄羅斯、法國、美國、沙地亞拉伯等國各自支持交戰雙方,以至於力量分散,未能有效打擊ISIS。
敍利亞:民族、大國、強權的棋盤
《敘利亞內幕》
瑞斯.埃利克 著
台北:好優文化
2016
二○一一年的阿拉伯之春,席捲阿拉伯世界多個國家,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動盪,敍利亞的後遺症更是延續至今。記者瑞斯.埃利克(Reese Erlich)曾多次獲得新聞獎,也曾出版數本有關外交政策的書;針對敍利亞長達近數年的內戰,寫下了《敍利亞內幕》一書。
此書首先介紹了中東在殖民帝國統治時期,如何受到列強瓜分而埋下衝突的種子、解殖獨立後又如何受到區內局勢如以色列立國、黎巴嫩內戰、波斯灣戰爭等影響。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剖析敍利亞內戰的情況,以及敍利亞如何成為區域和世界大國的博弈場。綜合作者的觀點,敍利亞問題拖延至今,涉及的持分者也越來越多,利益紛爭有增無減。但作者參考黎巴嫩一九七六至一九九○年間內戰完結的經驗,認為敍利亞內戰也有完結的一天。
中東,不再遙遠
《茉莉花開─中東革命與民主路》
陳婉容 著
香港:圓桌文化
2014
陳婉容是社會學博士研究生,曾親赴伊朗採訪二○一三年的總統大選。這本書收錄了她在中東的經歷,以及對各國的觀察和分析。
本書內容從宏觀到微觀,共分三部分:首先是有關中東的整體局勢,然後介紹茉莉花革命後的中東,到最後參考俄羅斯等維穩案例、分析指中東民主化進程如何引起威權國家戒心、驅使他們重新定義「民主」,進而思考香港未來民主路。二○一三年,她採訪伊朗選舉,感受更深,認為香港人應該多了解世界各地某些民主模式如何空有其名,作為香港借鏡。
(瀛寰志略:沈旭暉國際學術台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SimonIRBasilica/?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