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喺香港嘅社交平台,最流行除咗Facebook、Instagram之外,仲有第三個平台叫Threads。三者唔同之處,簡單嚟講,Threads多數十幾至廿幾歲;Instagram十幾至三十幾歲;Facebook三十幾至六十幾歲。從內容上講,Facebook、Instagram都係朋友圈及追蹤者先可以互相睇見,即係以人行先;但Threads就以內容行先,你講某個話題,有發表過該話題嘅人都會睇到,所以即使追蹤者少,但引發嘅讚好或留言者可以好多。
Threads每段訊息唔會好似Facebook咁叫「貼文」,而係叫「串文」,就好似用線(threads)將訊息一個一個串起,形成「串文」。Threads嘅中文名譯做「脆」,而使用Threads嘅人就叫「脆友」。我都用過呢個「脆」字玩食字,大家睇吓下面幾個「脆」字真正代表邊啲字?
「被重『脆』出擊,條片下架,好沒『脆』,而家再上載,改過啲文字,可算係知情識『脆』,目的都係為咗你哋一班『脆』友。」
既然Threads係以內容及文字為主,想多啲讚好同回應,內文點樣鋪排係好講究嘅。近期精神健康係熱門話題,有次我想問吓鎅手嘅嘢,咁樣寫:
「鎅手好似女仔多,男仔會唔會架?」
我發覺冇乜反應,於是就將個「會」字改做「興」,除咗煽情啲之外,其實就係將鎅手呢個行動,講到好似係個潮流,睇吓激唔激發到年輕網民嘅反應。
「咩叫興唔興?呢個講法好似唔係咁啱用喺鎅手度……你講到鎅手好似係特登引人注目,見多人做所以做埋一份咁……咩料?少嬲。」
「用興呢個字唔係咁好……有啲嘢唔係我哋控制到。」
從呢啲反應嚟睇,我認識到鎅手背後有複雜且非單一嘅原因,我將呢啲對話同資深社工分享,佢話有個女仔,中二三,用鎅手嚟報復,血淋淋嚇佢唔鍾意嘅英文老師。
我差唔多每日都跑步,跑完步影張相貼喺Facebook鼓勵吓大家做運動,網民有反應;但貼喺Threads,冇反應;於是改變策略,將跑步嘅痛同鎅手嘅痛嚟做個比較,表面想賺取讚好,其實想為鎅手提供多一個選擇,例如:
「跑步會跑到抽筋;再加埋落雨,成個feel應該chill過鎅手,同意嗎?」
除咗跑步,我都有做引體上升,我又試過將鎅手嘅痛連繫到因引體上升而做到手痛,例如:
「喺Threads睇到好多人分享鎅手嘅經驗,目的大體上係以痛治痛,以鎅手嘅痛掩蓋其他嘅痛。介紹番吖,做pull up都好痛架噃,尤其是最後第九下,痛嘅範圍肯定大過你鎅手。唔信試下?」
「運動,比起鎅手,自殘,甚至自殺好玩得多。引體上升,今日做得八下,輸咗畀琴日嘅我,聽日可能會贏番,做到九下。」
將運動連繫到年輕人自殘、自傷嘅行動上,用嘅方法都係小學中文堂時學過嘅比喻法,以痛將鎅手比喻成運動嘅痛,以痛將唔同可能連繫起來,等年輕人停一停,諗一諗,同揀一揀。
(作者為藝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前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