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香港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以金融經濟發展為重心的城市,不時都會借鑑同為前英國殖民地的鄰近國家新加坡。不少發展中乃至亞洲國家,視新加坡過去的成功為學習楷模。不過,其開國總理李光耀曾言,新加坡今天的發展模式,與新加坡並非「正常國家」有關。
香港輿論喜歡時刻比較星港管治,但往往少有注意形塑今天新加坡模式的歷史脈絡,故此今次為大家介紹的四本關於新加坡的專著,皆從不同角度闡述與分析新加坡模式。這四本書之中,有兩本從新加坡官方角度書寫,另外兩本由香港與台灣學者從宏觀與微觀角度解構新加坡模式。讀者閱讀這四本著作之後,相信對新加坡管治會有更立體的了解。
《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
韓福光、朱萊達、蔡美芬、林惠敏、劉意慶、林悅忻、陳子敬合著
台北:大地出版
二○一三年
理解李光耀的思維
相信不少人會認同,李光耀是新加坡的「靈魂人物」。李光耀在二○○○年前後,曾出版《李光耀回憶錄》上下冊,書寫「新加坡故事」;到了二○○八年,他萌生了出版第三冊著作的念頭。在此背景下,《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並非單純的回憶錄,而是由《海峽時報》多位記者訪問李光耀之後而成的集體結晶。本書採用一問一答形式,呈現李光耀對各種政治與政策議題的看法。
李光耀為此書作序,並提及著作的中心思想。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最令人憂慮的一環,在於年輕一代沒有經歷過去的經濟困境,亦不了解鄰國能如何威脅新加坡的生存,因此不明白、甚至質疑他為新加坡所建立的制度與治理方式的存在價值。李光耀不時強調,新加坡不是正常國家,長期面對鄰國如馬來西亞、印尼的威脅,國家脆弱得沒有犯錯空間,一旦管理不善、忽視現實環境,就會「完蛋」、走向失敗和沒落。
因此,他向年輕一代解釋,何以新加坡不重視政治競爭、着重精英主義及奉經濟為先等這些新加坡向來為人詬病之處—李光耀相信,西方奉行的民主制度並非普世價值,有些社會並不適合民主制度。新加坡沒有反對黨和政治競爭,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才能有效率地行事。
本書形容新加坡為「一棟建在軟泥上的八十層大樓」,要讓年輕的新加坡人了解國家的脆弱,才能令他們理解開國總理李光耀建立的一切背後的思維。
《新加坡選擇了李光耀》政策篇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著
新加坡:Cengage Learning出版
二○一四年
了解管治精英的政治觀
《新加坡選擇了李光耀》叢書,是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出版的系列著作,叢書以李光耀為中心,側面展示李光耀政治、外交、生活、評論,甚至養生心得等方面的九本書籍。作品具有相當的政治宣傳意味,亦正因為此,讀者可透過此書,了解新加坡管治精英的政治觀。其中「政策篇」集中討論了李光耀過去政治生涯中親手參與制定的,包括雙語政策、國防、人口、住屋,及經濟等方面的政策。此書更指,這些政策令新加坡得以在建國短短數十年發展成為發達國家。
書中提到,公共住屋計劃的成功,是現代新加坡歷史具代表性的一環,並引述李光耀的想法,指他認為住屋是老百姓的最大財產,假如社會大眾都有其住屋,就會自然為了個人利益而捍衛國家。
「政策篇」另一重點,在於新加坡的「新生水」政策。新加坡長期面對水源壓力,該國過去有近半水源需要購自馬來西亞,假如馬來西亞斷絕水源,將直接威脅新加坡的生存。因此,新加坡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致力研究廢水再生、並在二○○二年開始了「新生水」計劃,將生活、工業污水,淨化為純淨水來重新供應於工業用途(部份作食用水用途),亦建立海水化淡廠及收集雨水的蓄水池以作飲用水,從而減少對馬來西亞的食水的依賴。
《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
鄺健銘著
香港:天窗出版
二○一六年
香港不可能複製新加坡模式
《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為香港學者鄺健銘所著,書中內容集中比較星港發展歷史脈絡的異同,以及討論香港應該如何學習「新加坡模式」。作者指,香港不應該、亦不可能完全複製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只是其中一個香港可以學習的例子,香港甚至更應該學習瑞士而非新加坡模式。他認為,香港應從新加坡模式中尋找啟示,從而在香港當下政局之中尋找平衡點,改善香港管治,為香港帶來更樂觀前景。
作者強調,喜歡時刻比較星港的香港論者極少提及的一個重要星港差異,就是新加坡為獨立主權國家,而香港僅是中國裏面權力日漸被削弱的特區。香港缺乏自主、當權者以中國利益為主要依歸,香港因而相較新加坡更難在人口、糧食、食水等政策範疇實現善治。更重要的一點,是昔日的國際大都會香港,因日漸「緊靠中國」而與世界脫軌,香港因此與新加坡分道揚鑣,不能像新加坡那樣擺脫民族主義世界觀、冷靜地視英殖時代影響為資產,且也有別於新加坡,轉而視單一國家而非世界為經濟腹地。假如香港可以維持一國兩制與國際性格、亞洲國際大都會的地位,對中國而言其實有更多好處,更能為中國提供國家戰略所需的網絡與軟實力。
不過,作者認為,今天香港管治表現雖然比新加坡遜色,但香港仍有其長處,港人不宜妄自菲薄、一味抬高新加坡而踩低香港─例如,新加坡有「大政府、小社會」的傳統,新加坡人習慣威權統治、精英主義,行事缺乏創意、不敢冒險;香港則一向有小政府、大社會的傾向,社會充滿活力與自主性,因此港人仍保留一定競爭力。
《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
吳易叡著
台北:行人出版
二○一六年
民生角度書寫新加坡
作為官方著作或李光耀的回憶錄作品,大多着重討論政策,並以宏觀角度解讀新加坡;而《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則從相對微觀、涉及民生的角度書寫新加坡。本書由台灣學者吳易叡所著,他曾於香港擔任研究工作,後到新加坡任教,本書講述的正是他在新加坡任教兩年間的所見所聞。所謂「微民族誌」,顧名思義是從日常生活入手,討論新加坡的飲食、組屋、市民休閒用地等細節,從而透視當地基層的生活文化面貌。
吳易叡亦在書中討論新加坡中產階級的民主運動參與。他在新加坡時,正值香港的雨傘運動期。他提到當時新加坡民間也有舉行聲援香港的燭光晚會。作者認為,近兩年來新加坡政治集會漸多,但這並不代表新加坡言論自由空間已然增加。基本上,只要活動沒有直接批評新加坡政府,都會被容許進行,不然,政府便會嚴厲執法。
本書的可取之處,是其沒有拘泥於新加坡的精英主義觀點,反而是從基層、中產階級這些輿論少有觸及的社會角度出發,在地而非離地呈現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面貌,為「新加坡模式」加添具人性與血肉的描繪。
(瀛寰志略:沈旭暉國際學術台的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imonIRBasilica/?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