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音樂劇《趙氏孤兒》於二○二一年五月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引起了很大反響。其後在全國各大城市共上演九十一場,疫情期間也常常座無虛席。執導該劇的徐俊先生是著名導演,曾導演過多部重要作品,包括越劇《玉卿嫂》、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艷》、英國喜劇《他和他的一兒一女》、原創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原創音樂劇《白蛇驚變》等。
與其他現代版《趙氏孤兒》不同,徐俊導演的音樂劇並沒有選用紀君祥的版本,而是採用了英國知名詩人芬頓(James Fenton)的版本。在二○一二年十一月到二○一三年三月期間,芬頓版《趙氏孤兒》(The Orphan of Zhao)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在莎士比亞故鄉Stratford-upon-Avon上演,這是該劇團上演的第一部中國戲劇。《趙氏孤兒》從十八世紀走出國門,其影響經久不衰,如今又從莎士比亞故鄉重回中國音樂劇的舞台,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盛事。
徐俊導演為什麼選用芬頓的版本?徐俊導演曾於二○一七年在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交流,有幸接觸到芬頓的版本時,他有相見恨晚之感。他認為,芬頓「用西方哲學的直觀與反思,與他擅長的詩結合,引領讀者將目光投注在故事裏未被照亮的角落」。故事主要人物程嬰為了救趙氏孤兒而獻出了親生之子的生命,在古典戲曲以及當代改編的版本中,程嬰之子往往略而不提,而在芬頓劇本的最後一幕,程嬰與已是少年的程嬰之子鬼魂對話,這個遭遺忘的孩子第一次有了發言權及質疑權。程嬰意識到自己要為獻出無辜親生子的生命這一行為負責,最後在兒子的墓地自殺贖罪,而這些正是芬頓版有別於其他版本之處。徐俊導演說:「伴隨着西方文藝復興而來的人的自我覺醒、自由和解放,人對自己命運處境的覺察,人的自由意志,在自由意志下選擇和行動以及為此選擇和行動負責成為了現代戲劇中推動情節發展的根本動力。」芬頓版《趙氏孤兒》中,程嬰與程嬰之子都具有了自由意志,這正是徐俊導演選用該版本的原因。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區分了三類翻譯: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語內翻譯是指同一種語言內的翻譯,語際翻譯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而符際翻譯是指不同符號系統之間的轉換,比如將文字轉換為音樂、舞蹈、電影、繪畫等形式。徐俊導演買下了芬頓版本的版權後,邀請了金聖華教授與彭鏡禧教授兩位著名翻譯家將芬頓版本譯為中文,基於這個版本,徐俊導演將其改編為音樂劇。將芬頓的話劇《趙氏孤兒》搬上中國音樂劇舞台至少涉及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參與其中的還有著名作曲家金培達,詞作家梁芒,可謂名家匯聚,盛況空前。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是經典的重塑,賦予了經典作品新的意義,對中西文學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作者為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