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2024-9-30
二〇二四年十月號
親子傾偈師——如何施展語言魔法促進兩代溝通(歐陽偉豪)

喺暑假八月,我同郭杰韻博士喺HKU-SPACE開辦咗個課程叫《親子傾偈師—如何施展語言魔法促進兩代溝通》,顧名思義,目的教授家長點樣同仔女溝通。報讀人數有二十幾個,課程時數八小時,郭博士係院校嘅課程主任,佢話以短期課程嚟講,成績不俗。 

親子溝通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係媽咪詢問仔女喺學校發生咩事,例如:仔女放學翻屋企,媽咪見到本書爛咗。

好多時,媽咪劈頭第一句就問:點解本書爛咗?咁樣問法,好多時小朋友唔識答,又或者唔敢答,因為「點解」意味要解釋,點解要解釋?因為想追究責任,早已假設仔女做錯事。

所以,想問得比較好,就唔好用「點解」,而係問啲資料性嘅問題,例如:「本書畀邊個整爛?」

咁樣問係問人物,相對地比問點解易答,因為只係針對人物呢個單項資料。

但好多時一涉及人物,媽咪情緒就開始激動,好緊張,向仔女繼續追問,究竟係邊個小朋友整爛,之後就盤算即時打畀對方家長,定係第二日接送返學先至同對方家長講。

理性話畀我哋知,一件事情嘅發生唔會淨係同人物有關,好多環境證供都關事,但係扯晒火嘅媽咪又點先可以回復理性?咁就要理解事件嘅資料到底有邊幾項。

例如:我琴日同小明搭地鐵去旺角好興奮咁買咗五件好新潮嘅tee。

根據下表,我哋可以睇到唔同性質嘅資料分布。

媽咪最關心嘅資料就係「狀態」,因為佢包含較多嘅資料:

例如:發生時間(琴日);方法(搭地鐵);發生地點(旺角);同行人物(小明);感受程度(好興奮咁)。

如果將呢啲資料整理成下表,媽咪就可以打印出嚟,照住嚟問子女到底發生咩事,咁就可以客觀啲、理性啲,避免產生主觀嘅情緒而影響對事件嘅理解。

重看最初嘅例子:仔女放學翻屋企,媽咪見到本書爛咗。

媽咪可以利用上表嘅資料分布表格嚟問仔女,如下:

狀態資料    詢問字眼

人物         同邊個

時間         幾時、邊年、邊月、邊日

地點         喺邊度、去邊

方法         點樣做

感受程度     咩心情

 

以呢啲資料嚟問小朋友,全部都冇責備嘅成份,小朋友冇咁驚,就可以如實咁回答,親子間就可以保持對話,維持溝通,邊個整爛本書已經唔再重要。

(作者為藝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前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