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2024-4-30
二〇二四年五月號
學苑春秋·學府點滴【我與金庸】

金庸筆下的情和仁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周紫柔

我從未見過金庸先生一面,卻深受他的影響。

我讀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笑傲江湖》,記得那時是小學四五年級。翻開這部小說全是緣份,當時只覺名字有趣,之前未曾見過類似書名。小學時候不太懂當中的彎彎繞繞,只覺情節緊湊刺激,看完感覺欲罷不能,於是從此毅然踏進了「江湖」。那時候便把武俠小說十五本一口氣看完了,不愛背誦的我,牢牢地記下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中學時再次閱讀金庸的小說,除卻曲折的故事,開始領悟到更多的東西,例如故事中的人情世故,江湖中的恩怨情仇。我最愛《天龍八部》,當中三個主角蕭峯、虛竹和段譽三人都性格鮮明,經歷跌宕起伏。尤其是蕭峯,曲折的背景和萬丈的豪氣,最使我折服。初時不能理解為何蕭峯為了對阿朱生前的承諾,便處處照顧刁蠻惡劣的阿紫;當我再看時,卻開始理解到阿朱是他的靈魂伴侶,為他的人生帶來溫暖,而他照顧阿紫,應是記住阿朱的一種方式,亦是留住那種溫暖的體現。亦因此,我對阿紫反而起了好感。

《鴛鴦刀》中的「仁者無敵」也令我印象深刻。為了找出刀裏的秘密,經歷如此多的血戰,最後只得這四個字。我第一反應是無言,再想卻是大有道理。戰鬥便是這四字最好的反襯,「仁」是闖江湖最好的特質,亦是我在金庸小說下受到最好的教育。即便身邊環境惡劣,也要在洪流中抱着那顆赤子之心,才能贏得眾人尊重。抱有最大的溫柔善良對待他人,才是大俠本色。

 

國仇家恨與個人愛憎

香港中文大學 謝燊榆

《倚天屠龍記》可以說是在整個金庸系列中,出現過最多矛盾的一部小說,而這些矛盾大多都是環繞着國家、師門和個人情愛而產生的。接着就讓我們來看看,主角張無忌與他的紅顏知己—周芷若、小昭和趙敏之間的矛盾吧!

張無忌身為當時被稱為魔教的明教教主,與自詡名門正派的峨媚派掌門人周芷若本為青梅竹馬,後又在光明頂上互生情愫,二人本能共結連理。奈何周芷若在師父滅絕師太的威逼下立了毒誓,被逼背叛張無忌,偷走了倚天劍和屠龍刀。最終,她因對張無忌由愛生恨而逐漸黑化,所幸她最後「浪子回頭」,但她與張無忌的情緣亦就此斷絕。

而張無忌和小昭則相識於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當時小昭乃是以間諜的身份潛入光明頂,以盜取完整的乾坤大挪移神功。後來,小昭被張無忌的善良所感動而漸漸對他傾心,而張無忌也因與這名貼身丫鬟朝夕相處而漸生情愫。奈何造化弄人,小昭為了拯救張無忌而被逼回波斯明教總教擔任教主,二人自此「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張無忌執掌的明教一直以驅逐胡虜為己任,但趙敏卻正是蒙古郡主,二人的種族本來就是相互對立,加上趙敏曾囚禁羞辱多名中原武林的領䄂人物,更令二人之間的矛盾勢成水火。但是為了追求真愛,趙敏果斷地拋棄了自己一切的名聲、地位和權力,甚至不惜背棄國家、和自己最敬愛的父兄,也要與張無忌在一起,單是這一份為愛的粉身碎骨就令我為之震撼,同時也慨嘆即便如張無忌般的男性,亦恐怕沒有這樣奮不顧身的勇氣。

 

讀金庸學理解和體諒

香港嶺南大學 何舒湄

從小看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後來我覺得一定要讀讀小說,沒有特別的原因,可能是內心深處覺得這是位了不起的人物。直到大一升大二那年暑假才終於讀了第一部—《天龍八部》,每次我都告訴自己看完這一章就暫停,結果每章的最後一句就攫住了我的眼睛,攝住了我的魂,讓我不得不一口氣讀下去,到了廢寢忘餐的地步。刀光劍影在腦海中閃爍,豪言壯語在耳邊迴響,而且人人的想像都不一樣。

我讀的第二部金庸小說是《書劍恩仇錄》,沒有《天龍八部》精彩,但當時我有點懷疑自己的鑑賞能力,那可是金庸!直到看了後記,才知道前者是他寫的第一部小說,那便可以理解了。後者是第十一部,功力經過十年修煉,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金庸小說作為通俗文學,卻有嚴肅文學的地位。他不塑造完美的主角,張無忌多情,挑起了喜歡他的女人們之間的戰爭;韋小寶濫情,卻又能處理好七個女人之間的關係。黃蓉任性、郭芙刁蠻、陳家洛優柔寡斷……

他也不展露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一件事發生必有原因,一個人做壞事可能有其苦衷。人生面臨很多選擇和無奈,學會如何去理解和體諒。往後退一步,從局中人變為旁觀者,能看到更多看得更清楚,便不會那麼容易心生怨懟。

 

讀金庸的意外收穫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區熙妍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都隨風。」武俠世界既精彩,亦悲涼。金庸先生小說劇情緊湊,跌宕起伏,筆下的角色敢愛敢恨,性格鮮明,處處彰顯俠骨柔情,最能吸引像我這樣的年輕讀者。

回憶閱讀金庸小說時,總有許多問題在腦中縈繞。為什麼黃蓉出場時要穿白衫而非紅衣?按她在劇中唱到辛棄疾的《瑞鶴仙》推斷,是因為「想含香弄粉,艷妝難學」,還是因為「玉肌瘦弱」就是本色?為什麼人物要叫「阿朱」、「阿紫」,而非「阿李」、「阿紅」?興許是金庸讀過《論語.陽貨》的「惡紫之奪朱也」,預告阿紫在姐姐死後陪伴在喬峯身邊吧。原來以古文為靈感出發,喻人於事,真是耐人尋味啊!

看金庸小說,更讓我發掘到「復古」的趣味。近年「漢服復興」熱潮來襲,其實我在中學時代早已被金庸小說人物的衣飾所吸引,與三五知己搜尋翠袖髮簪,更穿著漢服上街遊逛,成為我們這班青春少艾熱烈交流的話題。我前陣子還加入了香港交流漢服的群組,發現當中有帶着孩子的家庭主婦,也有在開手作店的姨姨,我感覺更了解到不同年齡層的生活習慣和想法。我更跟着他們一起向學生或不同團體分享親自設計造型、搭配衣飾的照片,這些都讓我走進時光隧道,了解古人生活。這真是我閱讀金庸小說的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