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2024-5-30
二〇二四年六月號
從佟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說梁羽生的詩詞(楊健思)

梁羽生百年誕辰紀念,看見又再有文章提及佟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我在這裏也趁趁熱鬧說說金庸梁羽生的故事。我想在這裏說明幾點:

第一:金梁二人由始至終都是好朋友,一切「抑梁揚金」,或「踩金捧梁」的行為和論爭,都不會影響二人的友誼。

第二:金庸本人也承認他的古典文學的根底是及不上梁羽生的。關於詩詞對聯的創作,他是甘拜下風的。

第三:關於新派武俠小說,梁羽生一直認為自己只能算是個開風氣的人,而金庸是真正對武俠小說有重大貢獻的人。梁羽生除了武俠小說,在詩、詞、對聯、棋藝方面素有研究,大力推廣,功不可沒。

亦俠亦文的大先輩、好朋友

關於第一點,這裏稍引一些事件作補充。當年吳、陳比武引起羅孚的奇想,希望推出武俠小說來吸引讀者,邀請執筆的第一人是梁羽生,這個大家都知道了,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上場後,《新晚報》大賣,羅公當然希望繼續刊登武俠小說,但梁羽生太忙,給羅孚推薦金庸繼續寫的是梁羽生。當年金梁二人常常在辦公室談武俠,手足比劃,口沫不停,迷讀武俠小說,早已是同事們的美談了。雖然及後大家各自創作,交流還是很多的。後來金庸想靜心寫稿,要搬離宿舍,另租地方住,也建議梁羽生一起搬出合租。梁羽生「懼怕」夫人不允許作罷,可見二人情誼深厚。而金庸離開左派機構另立門戶時,也曾邀請梁羽生一起創業。不過也因梁羽生不敢冒險,以要「養妻活兒」為由婉拒了。至於後來《明報》遇上資金困難時期,舊上司羅孚及一些同事是有加以援手的。不過左右不兩立,沒有人敢提起而已。

金梁之爭,純粹是「粉絲」們的行為。二老其實惺惺相惜,始終是好朋友。坊間謠傳梁羽生二○○六年在香港中風入住伊利莎伯醫院期間,金庸在探訪時留下「沒有寫銀碼」的支票給老友,這是不對的。但金庸確實留下字條,大意是老朋友旅途上如有不便,他可以隨時幫忙;這字條筆者曾親自過目,絕不是什麼支票。但也反映了二人確是好朋友。二○○九年一月,梁羽生因癌症復發,已由療養院轉往醫院,金庸打電話問候,筆者當時在場,聽見梁羽生「小查、小查」的叫,心知兩老再無復見面之日,不禁神傷。

兩天後,梁羽生睡夢中安然離世。

金庸寫下輓聯悼念老朋友:

同行  同事  同年  大先輩

亦狂  亦俠  亦文  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  同年弟金庸輓

這句「自愧不如」,梁羽生也曾對金庸說過。兩老各成大家,各有特色,感情一直很好。較量的是「粉絲們」,甚至是研究武俠小說的專家。

佟碩之〈金庸梁羽生合論〉難平的風波

當年一篇佟碩之的文章〈金庸梁羽生合論〉(載《海光文藝》一至三月號,一九六六年)一石激起千重浪。文章發表時沒有太大迴響。一九八八年,羅孚在北京《讀書》雜誌撰寫有關香港作家系列時,在其中一篇〈俠影下的梁羽生〉上透露了佟碩之即梁羽生(羅孚:《南斗文星高.俠影下的梁羽生》,香港:天地圖書,一九九三,頁六十),攻訐就來了。說梁羽生抬高自己以貶低金庸。倪匡倪大俠便是其中一員猛將,攻擊梁羽生不遺餘力。知情者如筆者等深感無奈。此後有評論說梁羽生的文學修養、詩詞對聯功夫不及金庸,梁羽生才向筆者吐苦水。

二○○○年,北京大學及香港作家聯會合辦「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吳宏一教授發表論文〈金庸小說中的舊詩詞〉。吳教授再於二○○一年三月號《明報月刊》發表這篇文章,題目是:〈金庸小說中的舊詩詞─梁羽生與金庸暗中較勁兒〉。二○○四年吳教授出版文集《留些好的給別人》(香港:明報出版社,二○○四年十月),這篇文章收在下編。吳教授自己在〈校後紀〉中說,這文集「分上下編,上編是小品文創作,下編是篇幅較長的有關文教學術的一些論述文字」。可知吳教授這篇是學術性文章。怪不得梁羽生認為學術研究而將他引以為傲的作品作如此評價,實在不能忍受。吳教授如何批評,因篇幅所限,這裏暫不作詳細解說了。

筆者也曾就吳教授此篇文章寫了差不多一萬字的分析(載《香港文學》二○○七年九月號二七三期、十月號二七四期)。今天看來,似乎有點太過嚴肅認真了,甚至小題大做。不過,吳教授這篇文章令梁羽生始終不能釋懷也是事實。其實羅孚也已經就吳教授此論文在二○○一年六月號《明報月刊》寫過一篇文章來回應。可惜到了二○○四年,吳教授再將他的那篇〈金庸小說中的舊詩詞〉收錄在文集《留些好的給別人》內,沒有修改,梁羽生看到後更加不能釋懷。吳教授說:「梁羽生和金庸曾是香港《大公報》系的同事,又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彼此非常熟稔,因此由梁羽生化名寫的這篇文章,可以想見,招招攻心,記記擊中了金庸的要害。梁羽生以『佟碩之』的筆名寫的〈金庸梁羽生合論〉一文,共兩萬多字,在《海光文藝》上,從創刊號起,連載了三期,而金庸應編者羅孚的邀約,卻只在《海光文藝》第四期,寫了一篇二千多字的〈一個講故事人的自白〉,來作回應。他自謙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只要求把故事講得生動熱鬧,他之所以寫武俠小說只是當作一種娛樂,自娛之際,復以娛人而已。」(《留些好的給別人》,頁一五五)。

但吳教授沒有一提,梁羽生也在第五期的《海光文藝》寫了一篇回應〈著書半為稻粱謀〉也是二千多字:「我非常感謝金庸兄的策勉,我對碩之兄說過,我只求我的武俠小說是杯白開水,沒有養料,能吸引讀者解解渴也就於願已足。我是『著書半為稻粱謀』,當然首先是解決生活,另一半則是努力做到供給讀者以白開水,這就要接受金庸兄以『文藝工作者』相期的勉勵了。」

如細看三篇分刊於五期的《海光文藝》的文章,讀者當可以對當年的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枉費羅老總絞盡腦汁,請兩位武俠大師撰稿,最後《海光文藝》還是挺不住,出了十三期第二年就停辦了。

梁羽生的詩詞對聯選讀

至於梁羽生的詩詞對聯造詣,我在這裏隨手引些例子,讓讀者自己判斷。

一、《龍虎鬥京華》開篇詞(此詞寫於一九四二年,因為該小說已經預告刊登,連忙將舊作略加改動用上)。

〈踏莎行〉

弱水萍飄,蓮台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 

絳草凝珠,曇花隔霧,江湖兒女緣多誤,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鬥京華暮。

   

二、《白髮魔女傳》開篇詞

〈沁園春〉

一劍西來,千巖拱列,魔影縱橫,問明鏡非台,菩提非樹,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後世評!且收拾,話英雄兒女,先敘閒情。

風雷意氣崢嶸,輕拂了寒霜嫵媚生。歎佳人絕代,白頭未老,百年一諾,不負心盟。短鋤栽花,長詩佐酒,詩劍年年總憶卿。天山上,看龍蛇筆走,墨潑南溟。

三、七絕三首擬《白髮魔女傳》卓一航詩贈玉羅剎。

蝶舞鶯老又一年,花開花落每淒然,

此情早付東流水,卻趁春潮到眼前。

浮沉道力未能堅,慧劍難揮只自憐,

贏得月明長下拜,心隨明月逐裙邊。

補天無計空垂淚,恨海難填有怨禽,

但願故人能諒我,不須言語表深心。

大家看原著可以知道卓一航的故事和形象,對這三首詩可以有更深入的體會。

四、〈蝶戀花.和黃苗子〉(梁和黃是好朋友,詳註見《統覽孤懷—梁羽生詩詞、對聯選輯》,香港:天地圖書,二○○八,頁二一五。 )

踏遍青山人未老,休笑相逢、朋輩皆翁媼。風雨幾曾起倒,關情憂樂忘飢飽。

浪跡天涯惟默禱,夢繞神州,只盼佳音報。更起樓台前景好,省伊宮女談天寶。

註:清道光年間,進士邱景湘。因案遣戍伊犁,自題一聯:「無端風雨驚花落,更起樓台待月明。」

五、〈水調歌頭.詠胡榮華〉

四海皆兄弟,情注一楸枰。喜看橘梅競秀,棋國任縱橫。來自天南地北,打破語言隔閡,談藝鬥心兵。九戰風雷激,笳鼓動神京。

帥旗立,擂台建,會群英。亞歐美澳名將,紛起撼堅城。但有十連霸在,未許雷池輕越,談笑復清平。棋運今隆盛,國運亦當興!

(編按﹕此手跡見封底內頁)

梁羽生精好對聯,往往即席揮就,著有《名聯觀止》,介紹古今各類對聯二千二百餘副。

六、〈自況〉

散木樗材,笑看雲霄飄一羽。

人閒境異,曾經滄海慨平生。

七、〈贈鄺健行〉

健筆撰鴻文,開篇說劍;

行雲抒妙思,出岫觀濤。

八、〈題蒙山文筆寶塔〉

文光映日,到最高處開闊心胸,看鄉邦又翻新頁;

筆勢凌雲,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望來者更勝前賢。

九、〈題黃苗子園林聯〉

麗水抱園林,墨寶中藏,好為湖山留勝跡,

青山朝畫廓,文風新拓,放懷觴詠溯前賢。

十、〈定風波.題《統覽孤懷—梁羽生詩詞、對聯選輯》〉

梨城遙望憶香城,賞音為有健行兄,論劍談詩才倚馬,瀟灑!天涯知己快平生。 

此書編者兩當行,聯文!師承亦是出鄺門,更喜開卷有佳序,足矣!有誰甘願慕虛名。

註:此為梁公生平壓軸之作,身在澳洲悉尼陳秉達療養院,手腳不靈,行動不便,但頭腦極為清晰。

別人送給他的詩詞對聯也很多,我這裏也引幾首讓讀者自己體會他和友人之間的情誼:

十一、劉伯端〈踏莎行.題梁羽生說部〉(《白髮魔女傳》)

家國飄零,江山輕別,英雄兒女真雙絕。玉簫吹到斷腸時,眼中有淚都成血。

郎意難堅,儂情自熱,紅顏未老頭先雪。想君亦是過來人,筆端如燦蓮花舌。

十二、羅孚〈贈梁羽生〉(知梁羽生者,莫若羅老總)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嶽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十三、鄺健行教授送給梁公的對聯

舉世陳言始著新文開俠統

一園生意爭鳴翠羽繞雕梁

十四、彭永滔〈西江月〉

長劍縱橫天下,高歌睥睨層樓。玉弓雲海兩綢繆,解意添香紅袖。 

燈影燦開笑臉,朋情融入吟甌,遊驄隨分大洋洲。正是賞花時候。

十五、鄺健行〈悼梁羽生〉(鄺教授當年兩番邀請梁到浸會大學訪問,舉辦講座。一時盛事,二人詩、詞、對聯交流切磋)

一老遙聞逝,高情念不遷;

衰扶仍講武,海隔遂凌天;

序卷殷勸囑,題詞感激傳;

每吟騷雅句,悵惋望南躔。

十六、楊健思〈念梁公〉    

片羽雲霄  名垂說部

一生心事  孰解斯人

希望武俠小說以外,讀者有閒時多讀梁羽生的詩詞對聯和散文。

最後,記起梁羽生的莫逆之交《商報》前老總張初前輩的說話:「香港欠梁羽生一個獎。」

(本文圖片及手跡由楊健思提供。楊健思為梁羽生入室弟子,原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課程發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