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2024-5-30
二〇二四年六月號
永嘉大師〈證道歌〉的水月自在(司徒秀英)

唐代永嘉大師(六六五/六七五—七一二),把學道證道的心得編寫成歌行體,後世稱之為〈永嘉大師證道歌〉。永嘉大師和六祖惠能禪師(六三八—七一三)同時代。惠能禪師在曹谿弘法,永嘉大師從溫州到六祖座下參學。永嘉善根深、悟性高,和六祖就本體自性、無相無念等出世知見,機鋒應對一番後,得六祖認可是一位有修有德有證有悟的修行者。二人利直如劍的語言,言外傳義的智慧,以及從容不迫的態度,記在《法寶壇經》(又作《六祖壇經》)「機緣品」中。六祖欣喜永嘉大師和佛法相印,請他留宿。永嘉大師答應且住了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留下禪林「一宿覺」佳話。

永嘉大師證悟自性後,如常呼吸,如常生活。山林大地,如此風光即風光如此。若永嘉大師有採菊東籬下,悠然的他仍舊見南山。如他登高臨水,身在無邊落木,所望的依然是滾滾來不盡的江水。客觀現象不會因修道者悟道了而改變,然而,修行人證悟後看現象。現象的深度,即現象和本來空性的關係,一目了然。滿眼物質,又滿目是空。當輕輕合上眼,自明白意識世界和物質世界一樣,時刻在變,景象萬千。而變化不離空。

〈永嘉大師證道歌〉有兩句,把證悟後看世界的領悟,說得人人明白。這兩句是:

 

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誰人沒做過夢?這比喻貼地,讀來易懂,能夠把現實生活用夢境比擬出來。佛典《金剛經》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即由因和緣而起的現象。「法」在《金剛經》第三十二品這段經文語境中,意義是相,即現象。佛法說世間一切現象是「緣起」的。緣起法,是佛教基本教理。《雜阿含第二百九十八經》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緣起表現在有情生命的流轉上,稱為「十二緣起」;表現在世間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則稱為「因緣所生法」。印順法師(一九○六—二○○五)的解釋更深入淺出,他說:

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簡單的,可解說為「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 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為此,彼此間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關係,即成為因果系。此為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係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

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現象是種種因和般般緣千絲萬縷地,又神妙不可思議地相聚組合形成的。一旦明白「緣起」,體解「性空」,縱使儼如深宇黑洞的結構趨向,密如向日葵的螺線排列,從因緣成熟的美妙相逢角度,心寬意通,自會欣賞宇宙中一個又一個且無窮無盡的相逢。有變化就可以成就相逢,相逢了也會因變而各化。若說一剎那有大千,也可以說一剎那沒有大千。王國維嘆說「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只道出凡夫心聲。永嘉大師證道後,慧眼明亮,縱目浮生,回視自己,皆是妙相,人在當中,不再可憐。從夢中醒來了,得「空空無大千」妙境。喜悅自是無窮!

〈永嘉大師證道歌〉句句精警,不但是修行人得以會心的甘露,吾等凡輩仰叩文句,俗念塵心也得清泉沖刷。座落於奇岩,鄰近北投的農禪寺,是東初老人(一九○八—一九七七)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修禪為生活和修行原則,興建的寺院。二○○四年聖嚴法師(一九三一—二○○九)將之擴建。今日寺內有祖師紀念堂,堂中地面內室壁繪中國禪宗自南朝梁代牛首山至唐代的發展,並用現代手法畫有達摩初祖、六祖惠能禪師、永嘉大師等像。旁註永嘉大師的,就是〈證道歌〉中「夢裏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兩句。妙的是,登上二樓,即有與之上下呼應的建寺銘句,本來用以提醒出家二眾的,但人人本有覺性,你我一樣從中讀出「意思」來。其云:

 

以菩提心、大悲願,做空花佛事,建水月道場,用來利益眾生。

 

常聽人疑問:學佛修道的人,體解空性大道了,是否什麼事也不做?躺平等涅槃?非也非也。嘗請示修行大德,原來,正是因為明白世間現象是緣起法,利益眾生的事更要在緣起的物質現象中做,積極地做;所不同的,明白空性後便用覺知性空的心態做。所以做的是「空花佛事」,建的是「水月道場」。《金剛經》說無相布施,利益了別人,放下後續的結果,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還去斤斤計較別人記得否,辨清自己功德有幾多?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有這妙美的人間風景: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證悟本來清淨安然的心地,自不懼在「有為法」存生。不但不怕,而且喜樂地感受種種有為法帶來的寬悅。披着月色,快樂;江邊行步,松風吹面,全是快樂,遇上霧、露、雲、霞,亦是幸福。即人生意境經常處於—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歷。

 

訪寺是一次心的練習,看經是一回念的回歸。吾等試易二字,細味自警,未嘗不可。試把因緣成熟時折磨吾等「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事看作「空花情事」,也將因緣成熟時折騰吾等「衣帶漸寬」「人憔悴」的職場視作「水月職場」。或生活得自自在在多了。

(本文圖片由司徒秀英提供。作者為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