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2024-6-28
二〇二四年七月號
我塑金庸(陳建華)

二○一八年十月三十日,金庸先生仙逝,網絡滿是祭奠的各種文章和視頻。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一份敬意。二○一八年十一月四日,我在金陵牛首山腳下,完成了「笑看風雲.金庸」泥塑。

泥塑創作速度很快,一個下午就完成了「速塑」,沒有小稿也沒有手繪稿,構圖完全在心中自然呈現出來了。手是筆,泥巴為墨,提揞捏塑滿是激情,不可複製也不可再現。

致敬金庸

金庸在小說中創造了很多武功招式,其中乾坤大挪移被認為是其中最有科學思維的,因為他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激發人體自身的潛力。後面的第二層到第六層則更加厲害,它能夠複製武功,牽引敵人,並且完成借力打力,以及轉換陰陽。雕塑這門藝術與金庸的武俠相通,雕是減,塑是加,在取捨之中激發自我的潛能就如同練就乾坤大挪移的七層心法一般,「每一層的進階都是創新生命力的直觀體現。」

在近百年的生涯中,金庸先生身上有記者、編輯、作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和政治評論家等多重身份的標籤,金庸的故事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這來自於他不凡的身世和求學、工作、生活情感經歷,更來自於那個情懷激蕩脈搏深刻的時代。

二○一九年三月十日是金庸先生逝世後的首個誕辰紀念日。十一日下午,由著名文化學者周學先生倡議策劃,一場名為「致敬金庸.逐夢江湖」的雅集在南京梅花山舉行,江蘇的作家、畫家、書法家、雕塑家、崑曲表演家等不同門類、派別的藝術家們匯聚一堂,探討彼此人生軌跡與武俠、江湖的交織。我創作的金庸肖像首次在大眾面前展示,獲得廣泛的讚譽。

二○二三年八月,我在香港荃灣天趣當代藝術館舉辦了「呦呦鹿鳴  獻瑞香江」致敬金庸的雕塑展,開幕當天眾多文化和文藝大家來到了展廳,嘉賓中不乏金庸先生生前的好友知交。文化大家鄭培凱教授在現場看到金庸銅像之後,對作品給予了高度讚揚,他在現場分享金庸先生與崑曲的趣事時說道:「離崑曲演出開場還有一個多小時,先生就會提前趕來,他說,從港島來九龍塘,怕過海底隧道會塞車,誤了戲,豈不失算?還有一次我問他,怎麼喜歡上崑曲的?他說,小的時候在海寧,家裏上上下下都喜歡聽戲的,一家大小,到了晚上休閒,都唱崑曲,就像現代人在家裏唱『卡拉OK』,那樣,從小習慣了,就會牽動鄉情,讓他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可見金庸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眷戀之情了。

笑看風雲的「金庸笑」

金庸胸像雕塑的創作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武俠小說作家,更是為了傳達和體現他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先生筆下的正義與俠義、智慧與哲理、矛盾與衝突、疏密與留白、寬容與狹隘等等,無法在一尊肖像雕塑上全部體現,但盼望藉着觀賞雕像能產生聯想與共鳴。金庸面部的是笑看風雲的「金庸笑」,是笑傲江湖的笑,是坦蕩淡定的笑。我將倚天劍、屠龍刀和蓋世神功化作一條「意象」圍巾,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金庸作品中的經典元素,又賦予了雕塑獨特的藝術感。這種創新與傳統相結合的手法,能夠更好地傳達金庸的精神世界和他的文學成就。

二○二四年五月,我受香港文學舘邀請參加了金庸、梁羽生雕像的捐贈儀式。潘耀明舘長與我分享了金庸先生很多趣事,讓我對「金庸笑」又多了一份認同,而這份感受早在二○一八年創作金庸先生泥塑的面容上被定格了。

我創作過很多人物肖像,正如金庸先生肖像,我從未見過他們本尊,但早在創作時已與人物神交。懷着這份念想,二○二四年六月初,從香港回南京之後,我來到金庸先生的祖籍浙江海寧袁花鎮,車駛入先生故里到處可見俠客元素,造俠者淵源何處?參觀完金庸故居之後才清晰的了解到金庸先生身世,江南顯赫的家族正統的家學,是他日後不凡一生和成就的托底。

金庸先生留下的是笑傲江湖的蓋世神功?還是笑看風雲的處世胸襟?答案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本文圖片由陳建華雕塑工作室提供。作者為中國當代雕塑家,雕塑作品多次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江蘇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