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2024-7-30
二〇二四年八月號
文化的緣份(潘耀明)

今年五月二十七日,香港文學舘開舘與建校三十五周年的香港都會大學共同邀請了內地著名作家劉震雲先生舉辦文學講座。我在致辭中表示,置身香港都會大學漂亮的校園,我感到特別親切,因為十年前,前身是香港公開大學曾在這裏舉辦了慶祝二十五周年校慶文學講座,那次講座的嘉賓是莫言先生與劉再復教授,時任黃玉山校長邀請我主編的《明報月刊》作為協辦機構。

十年後,值茲我服務的香港文學舘開舘與都會大學三十五周年校慶之際,我們雙方聯合舉辦了這一場文學講座。這是文化的緣份。這份緣份經歷十年風雨歲月不減反增,今後香港文學舘與都會大學還有其他項目合作正待展開,我們感到榮幸與欣慰。

都會大學剛定位為香港首家應用科學大學,科學與人文從來都是息息相關的。我認識的兩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和楊振寧教授,都是文學的愛好者。高錕教授年少的時候常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楊振寧教授涉獵大量的文學作品,他曾為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家於梨華的作品寫序,還撰寫專文評論小說家諶容的《人到中年》;電機工程學家陳之藩教授更是散文大家;數學家丘成桐曾撰文道,數學與文學有許多共通點。今天在座的林群聲校長也充滿文化情懷,所以文學愛好者能夠在此歡聚一堂。

二十五年前,我開始接觸劉震雲的作品,一九九九年,我在北京參加文代會,他送了一套共四卷的《故鄉面和花朵》,我開始拜讀他的作品,這是二十五年前的事,說明我與他很有緣份。

我與原甸主編的《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曾選入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後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本小說被評為「中國版《百年孤獨》」。劉震雲的另一部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很有諷刺意味,小說女主角李雪蓮最後走到了北京郊區的一片桃林準備上吊,被這片桃園的主人勸了下來,說:「你要真想死,也幫我做件好事,去對面山坡上,那裏也是桃林,花也都開着,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對頭」。這一結局令人哭笑不得。

劉震雲的作品文字,有許多調侃的成份,所以外國評論者把他比作中國的卡夫卡、契訶夫,要我說,劉震雲的作品,是地道的劉震雲式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讀他的小說,往往讀到笑中有淚或淚中有笑!當你笑不出或哭不出的時候,心裏特別難受,因為其中有一種深刻的思考,也可以說,在笑與淚之間,包含某種人生哲理。這次劉震雲講座的主題是「文學的底色是哲學」,相信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新的啟發。 

(作者為本刊榮譽總編輯、《明月灣區》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