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2024-7-30
二〇二四年八月號
【學苑春秋·學府點滴】我與金庸

香港浸會大學 龍穎如

「飛雪連天射白鹿」的《白》

 

或許你有聽過:「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這是出自金庸《白馬嘯西風》修訂版的最後一句話。文中沒有華麗的打鬥、沒有熱血的劇情、更沒有無盡的仇恨,卻讓我感到深深的蒼涼。說這句話的人看似擁有了一切,自願放棄了這得來不易的東西,而讀過這篇小說的人都明白她從來都不曾擁有。如果《神鵰俠侶》、《笑傲江湖》等是深入人心的作品的話,《白馬嘯西風》便是令人刻骨銘心的作品。金庸一句「大人的淒苦會比小孩子更深更多」早已注定李文秀的一生是悲劇收場,他亦借小說道出—人生許多事都是求而不得,特別是「情」。小說刻畫了三對以悲劇收場的情:李文秀與蘇普、華輝與雅麗仙、史仲俊與上官虹。後兩者都是不擇手段要得到對方,最終華輝被逐了出族,上官虹則與史仲俊同歸於盡。由此可見,許多事情都不能強求,情是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因此要學會克制,接受生命中的遺憾,才是正確之路。所以若當初李文秀父母不執着於高昌迷宮、華輝不執着於報仇、李文秀更是不執着於兒時的情誼,她會不會在江南幸福地生活呢?會不會在一座四周種滿了楊柳桃花、有黑色的燕子在柳枝底下穿來穿去、有個大魚池的莊子裏幸福生活呢?或許《白馬嘯西風》並不是最有俠義精神的一套小說,卻最值得我們去閱讀、學習。

 

香港浸會大學 羅詩梨

「俠」,公義與私義的衝突

 

在《飛狐外傳》中,袁紫衣三次救助惡霸鳳天南,而其行為引發了眾多讀者對俠義精神的討論。

所謂「俠」,劉若愚指游俠擁有助人為樂、公正的信念。其無私行為會加於陌路人,甚至公正到六親不認。至於「義」,義者宜也,是做合宜之事。如金庸所言,胡斐就是很好的一例,他不為美色、哀懇、面子所動,堅決追殺鳳天南以替鍾家在天之靈奪回公道,追求的是給無辜逝者的公義,並不受個人情感所動搖。

但「義」之下除了公義,亦有私義,袁紫衣所為顯然是為了報鳳天南生身之恩。鳳天南作惡多端,害死其母,當然是死不足惜,但正如袁紫衣師父所言﹕「人無父母,何有此生?」古人百行以孝為先,儒家把對父母的愛放在首位的信念,「大義滅親」有其難之處,並非易做之事。袁紫衣救鳳天南似乎是在平衡兩者,她試圖通過給鳳天南三次機會,過後,便與此人劃清界線,可為母親報仇雪恨。雖然我們不必然同意袁紫衣的做法,但理解她的動機也重要。

然而並非所有的游俠都一絲不苟地實行這些信念,這只能歸咎於人類的弱點,而不能苛求游俠。這不是為袁紫衣辯解,而是提醒我們在評判一個人物時,可試着理解他們所處時代的道德倫理,並將之與我們的時代觀念相區別。這樣我們對人物行為下價值判斷時,才不會流於片面。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劉瑾卓

於是我也學「俠之大者」

 

談起金庸先生,必定聯想到十五部「武俠」的那一方江湖。「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用一杆筆,創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江湖,筆下的江湖紛擾、刀光劍影,伴我走過叛逆的少年時光。那湖畔的波撫慰一顆少年青春敏感的心,後而推着我繼續前行。

中學裏我讀金庸的武俠,總嚮往書中那自由自在、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總是幻想哪天也遇上個仙子,授我神仙招式,叫我從此超脫俗世。總歆羨那些扶正除惡的俠士,用雷霆手段剷除奸惡,幫扶正義,然而寫得最多的,總是俠士的身不由己。在我的印象中,大俠們最後都是死的死,隱的隱,出盡風頭卻也歷遍炎涼。金庸明瞭,大俠幫着起義軍造反,對抗腐朽的朝廷,救黎民百姓於水火,後來除了退隱以外則無別的退路,總不能叫大俠們去和下一朝的領導者們一起壓迫百姓。極善與極惡被無限放大,又蘸着墨汁縮寫在這方寸書頁。這社會從不公道,也不合理,高堂之上的正派總是個偽君子,惡人往往卻是真的俠士。武林之中的渾水會被半路來的外人肅清,但是被打破的蛋殼絕不可能孵出新的生命。

我總嘆息大俠們的結局不好,也許那便是成為「俠之大者」的下場。內心的柔軟總會被自己的執拗打動,所以我也依金庸所表,學着「俠之大者」。金庸大俠已然遠去,卻留下那方江湖依然處在「江湖之遠」。一代代華人看着江湖裏的倒影,憂思家國,憂思這人世,走在報國的路上,前仆後繼,無怨無悔。我同千千萬萬年輕年長的讀者們一樣,讀着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也在循着「俠之大者」的道路前行,身後是江湖的倒影,前路是大俠的脊樑。

 

英華書院 何昇

情感金庸

 

金庸先生的作品必然是近幾代人的集體回憶。雖說我不是生在連載閱讀的時代,但在我這一代來說,人物與情感在文字中栩栩如生,尤其深刻。白紙黑字中流露着豐富色彩,鮮明的人物個性,武打場面繪聲繪色,最重要的是每個個體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俠客之義情,確實是觸動我接觸文學的一點。

最動心的莫過於《神鵰俠侶》。作為以愛情為本,武打為串連的小說,扣連大宋時代背景,確實是橫跨歷史、感情、動作的刻畫。「眷侶金堅,轟天動地」是《神鵰俠侶》最佳形容,不被世俗所容的愛戀,是帶着勇敢、義俠、悲泣。楊過用真情來追隨所愛,在困難之中找到歸宿。這更提醒我作為兒子、學生、社會公民,任何事情都要堅持本心,只要相信,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世俗確實是無可避免,但在世俗中守護自我價值,也同為重要,也是面對世俗的動力。

《神鵰俠侶》另一主線則從戰亂中滲透。故事背景以大宋時期的民族矛盾起步,在戰亂不斷的時期之中,英雄作為打破局面的重要角色,其威武義勇為人所歌頌。從這主線反思自身,學生固然應在教育中栽培成為未來的社會棟樑,但未來的社會亦需要人本着勇氣與堅持來持續,推動社會向前。

上一代的集體回憶,延綿及我,是一生受用,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