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閱讀界」有所謂「四不讀」的說法,頗具爭議,常引起討論。
「四不讀」較流行的版本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未詳出處,相信是民間經約定俗成的集體創作。
「少不讀《水滸》」,或因《水滸傳》「誨盜」;故事既講落草為寇講官逼民反,年輕人讀了,自然容易危害國家安全,不宜讀。「老不讀《三國》」,只緣《三國演義》中人人工於心計、爾虞我詐,對提昇長者的個人修養沒幫助,不如不讀。「男不讀《紅樓》」,或謂《紅樓夢》通篇女兒香,頁頁悲金悼玉;男孩子讀之有損男兒氣概。至於「女不讀《西廂》」,極可能因為《西廂記》有「誨淫」之嫌:紅娘遞柬、鶯鶯投懷;女孩子又怎可以讀?
當然,讀者也可以細數這幾部名著在布局、筆法、主旨、內容及思想上的種種優點,反過來論證男女老少都要讀。不過,提出「四不讀」的人既然沒有提供具體理由,反對者又為何要提出反對的理由呢?我在一本三十年代的舊雜誌上,就讀到很直接、很厲害的「反建議」:「……女不睇《西廂》;非人也。」不由拍案叫絕!「非人也」一句把前文的意思完全倒過來,由「不讀」變成「必讀」,既巧妙又有趣。
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中強調「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固是的論;若反過來說「世上無人人必不讀的書」,也並不太過牽強。且看二○一五年既有亞馬遜編輯團隊發布「人生必讀一百本書」在前,二○一八年就有復旦大學嚴鋒教授發表〈不必讀書單〉在後。
一部書之所以「必讀」或「不讀」,若在「興趣」或「得益」上講,其實是很「個人」的事;所謂「理由」,都是主觀的,不能放之四海皆準。不過,我倒同意某些書之所以「必讀」乃基於「文化責任」上的考量──尤其經典作品。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文中說:「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四不讀」提及的《水滸》、《三國》、《紅樓》、《西廂》,本本都是經典;對「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來說──不論男女老少──是否「有接觸的義務」?閱讀當然要講興趣,但亦似乎不能只講興趣;箇中如何權衡斟酌,值得深思。
(作者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