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全憑一葦街渡,讓我游走於鴨脷洲與香港仔之間的粼粼一水。水道修長,舟楫密擁,微風吹來,小船輕漾。兩岸堤邊,綠蔭不絕,遠處漁歌隱隱,燈塔豎立,香港仔南避風塘真可入畫。
我循地鐵南港島線而來,無人駕駛的列車鑽出地面,奔往全線海拔最高的鴨脷洲利東站去。在站外抬頭一望,撲入眼簾者是扯旗山、薄扶林,為之一愕,只緣從未在南區看山。步往水濱,卻見對岸山墳纍纍,猛然省起那是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其中一塊塋地永埋了蔡元培先生的巍巍抱負錚錚風骨。沿岸是鴨脷洲風之塔公園,形似風帆的帳篷,儼如現代劇院,覆蓋清涼,可遊可觀,虛空處為活動場地,弧形看台可休憩,哪知前身是城巴車廠呢。漁港桅檣,都化為立體雕塑,既懷舊,又創新,以新景物印證舊情懷,以現代說明傳統,營造獨特漁鄉風韻,處處流露出改造景觀之眼光和魄力。觀景台宛如漁舟,未及登臨,作別充滿現代感的海湄,且先登街渡。
渡頭在近,蘭舟在候,小船木造,木質透溫暖,船資僅兩塊半。摩打噠噠噠激起碎浪,可是靠在避風塘臂彎裏的船密密麻麻,街渡唯有從窄窄縫裏繞出來,滴溜溜輕盈一轉,已闖出重圍,直線抵達渡頭。清波碧水,波瀾不驚,避風塘自有一套讓路文化。水光茫茫浮金流銀,尚未飽覽;波上晃晃蕩蕩,轉瞬已靠岸。一水之隔,似隔又近,航程只消四分鐘,意猶未盡,只好登岸。
香港仔這邊海鮮攤檔沿海林立,半在陸地半延伸水上。此岸另有風光,海濱公園寫實地融鑄漁鄉風貌,銅造雕塑勞苦而尊嚴地挺立,揚帆、撒網、捕撈、挑擔,漁民拼搏於波濤風雨的情景一一呈現,猶如露天民俗美術館。昔日漁獲買賣由魚欄操縱,掌管魚欄的都是岸上商人,常趁漁民有燃眉之急,就立約以高利貸款,債息漩渦一樣纏繞。二戰期間漁業大受打擊,戰後政府決心取締魚欄,乃成立魚類統營處,只收百分之七佣金作經費,剩餘款項撥歸漁業發展,如低息貸款作修船修漁具之用。浮家泛宅,風浪顛簸,漁舟在勞碌裏憂患中駛進避風塘的庇護去。
(作者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