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香港文學舘於二○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式開館,同日亦是香港都會大學成立三十五周年。當日下午在都會大學賽馬會校園舉行系列文化講座,由內地著名作家劉震雲主講「文學的底色是哲學」,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中國文學研究專家許子東主持,為一眾校園學子闡釋文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香港著名電影明星兼作家林青霞現身講座活動,令活動氣氛分外熱烈。
講座以主持人許子東教授的開場白開始,他說金宇澄的《繁花》和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是他個人在最近二十年最喜歡的小說,但兩部小說都非常難讀,被他稱為是「細膩寫實主義」的「疙疙瘩瘩碎碎念」,是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文壇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第二次文學尋根」。
劉震雲表示,文學的底色是哲學,表演的底色也是哲學,也有畫家認為「色彩的底色也是哲學」,究其根本,因為生活的底色就是哲學。他解釋,文學是生活的反映,但寫得好的香港文學一定不是香港的生活,例如,文學的香港和生活的香港、文學的生活和生活的生活的區別在於「思考」,因為好的文學一定要對生活的思考。
「文學的底色是哲學,但文學並不是哲學,好的文學家一定也有哲學的思辨。哲學解決不了的事情,就交給文學,哲學家試圖說清楚這個世界,而文學恰恰表述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比如人性、靈魂、愛情。」他又指出,很多哲學是來自生活,最好的文學是用最質樸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道理,好的哲學正是來自生活中特別細小的細節,繼而從中說出深刻的內容,如《論語》,從對話錄裏講出哲學道理。
講座中劉震雲提及中國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西遊記》和《水滸傳》,其中都蘊含著作者的哲學思想,例如曹雪芹對於「大和小」、「清潔與骯髒」的認識,而《西遊記》中一個製造麻煩的、最沒有本事的唐僧,為什麼三個人給他叫師父?這也是作者吳承恩想闡釋的「普遍和特殊」,因為唐僧能夠堅定的向西天去取經。《水滸傳》中營造了梁山泊和正統社會的兩個語言體系,以及超強個體的出現,從而打破社會政治平衡的哲學思考。
劉震雲又提到了他在國外分享作品的經驗,他表示,學問是交流出來的,所有創造性來自於不同,不同是推動這個世界不斷向前滾動的動力。他也談及「幽默」,他表示,幽默也分很多種類,也許讀者未必喜歡語言幽默的調侃,而真正的幽默來自於「細節」,他又以自己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中的人物李雪蓮作比喻,認為比「細節」更好的是故事結構的幽默,在荒誕的故事裏蘊含哲理。
活動主辦方之一、特邀劉震雲來港的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先生表示,劉震雲的作品文字有許多調侃的成份,外國評論者常把他比作中國的卡夫卡、契訶夫,但潘耀明認為,劉震雲的作品是地道的「劉震雲式」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讀他的小說,往往讀到笑中有淚或淚中有笑!當你笑不出或哭不出的時候,心裏特別難受,因為其中有一種深刻的思考,也可以說,在笑與淚之間,包含着某種人生哲理。
(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理事、《字遊網》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