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近幾個月,社會上議論紛紛的課題之一,信是垃圾徵費的試驗計劃。從構思到策劃、諮詢到試驗,前後拖拉了十多年,仍逃不過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再次被擱置的命運。政策暫時延後推行,爭議自然也即時停止。錢袋既然平安,大眾又生活如常,習慣依舊。
社會往復爭議的,其實都是技術性問題,例如垃圾袋的尺寸、配套提供之不足、防範違法的方案等等。這些固然需要思考,卻沒有直面最根本的課題:為何有這麼多垃圾?歸根結柢的答案或只有一個:從物品製造到消費,處處充滿無謂的浪費。
富豪權貴向來浪費,浪費卻不限於富豪,還有中產人士、領取各種社會福利的百姓,近乎全民參與,逐物棄物,隨波逐流,程度不同。快餐店內,不時目睹夫婦、父女等等,選了兩個類近的套餐,合起來還吃不到一個,浪費大半食物。幸福之輩可曾念及飢寒者,將這丟棄套餐的相應資源捐助他人,化浪費為美善之舉?
近日到平民酒樓飲茶,剛坐下即聽到鄰座茶客吩咐服務員,她的茶壺要放兩個小茶袋的普洱茶,每袋約有兩三個普通茶包的分量。我順口補充我們只需標準分量的茶葉,喝了兩壺,茶色和茶味仍足。一小時後,鄰桌不到一米半高的清瘦老嫗離座,始終只見獨自「兩盅數件」,連一壺茶也未喝完。一人佔兩袋茶和兩人用一袋茶的對比,因親耳所聽而鮮明。若要我猜測,老嫗壺中的普洱茶,濃度恐怕近乎墨色。茶農之苦,茶葉之珍,可曾反省過?
在今天「小康」社會的習慣中,這根本不算什麼。一位友人買了新房子,原裝電器、木地板等等都是新的。她閒話家常地告訴我,同住的不惑侄女嫌地板直向鋪砌,竟把全新的地板拆掉,換成斜向鋪砌。朋友鍾愛侄女,願意多付幾萬塊錢,以滿足其個人癖好。原裝的新地板,乃改以堆填區為歸宿。
認識的香港人中,一頸擁數百領帶、一手戴數百手表、一衣夾數百領帶夾、兩袖扣數百袖口鈕扣、兩腳穿數百襪子、雙腿架四五部房車等等,皆大有人在,只因為喜歡收藏、「玩車」。這些算不上億級富豪,而是大學高層、家庭醫生之類的專業精英,也包括名義上的教徒。某日雙腿一伸,遺孀遺子自然還得頭疼一番,更免不了累及堆填區。
我們不必效法苦行僧。生活過份壓抑亦非自然之舉,按物理會造成反彈。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則是返璞歸真的自然高雅。垃圾減半只在一念的實踐,不必抗議,全無難度。
(作者為耶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