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對林瓔而言,建築如寫小說,藝術如寫詩;那麼,她在做建築時是小說家,在搞藝術時就是詩人。不過,無論從事何種創作,她均利用「局外人」的身份從邊界入手,在事物的對立面之間進行探索。科學與藝術、東方與西方、分析與直覺、藝術與建築、公眾與私人,林瓔同對立的兩端都保持清醒的距離。再看身份,林瓔也不認為自己屬於東西任何一方,因而在疏離感的作用下,她手中作品的情感愈加飽滿。
林瓔早年多以創作場域景觀藝術(Site-specific Art)聞名,她習慣從廣袤的土地上尋找線索,留下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印記。然而,她亦曾在紐約的工作室中做一些小型作品,靈感取自岩石構造、冰川、水紋圖案以及地球的衛星圖像等,這部分作品可視作她大型景觀創作的「藍圖」。是次佩斯香港畫廊展出的十一件「藍圖」,清一色與江海有關,其中清晰可見科學數據、電腦建模、手繪測算的痕,說明這「藍圖」又不是林氏憑空抽象臆造出來的山水。
《消逝的水體》系列以美國佛蒙特州大理石及可再生木材組合而成,頂部為一組似地理等高線模樣的「地勢圖」,底部是一根做支撐用的原木木柱。待觀者仔細觀看,才察覺這並不是大理石造的「地勢圖」。大理石橫切面面積由下自上不規則地減少,而同系列的三件作品逐層遞減的情況不盡相同,使人疑惑「減少」的究竟是什麼。若不比對百餘年間水體縮減的全過程,恐怕我們不能清楚地看到自然界在人力作用下日積月累的變化。實際上,林瓔取材非洲查德湖、中亞鹽海、北極冰層水體萎縮的衛星數據圖片,她在科學計算後,選擇用表面冰冷、質地閃耀的佛蒙特州大理石模擬出陽光照耀下的湖水表面。觀者通過觀看、觸摸這些雕塑作品將會聯想到身邊的環境由時間流逝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損耗,由此所觸發的憂思和人們面對大型紀念碑的傷懷有互文之處。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作者是藝術評論人。圖片由佩斯香港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