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19-8-29
二〇一九年九月號
生活創作的家園與血脈文化根本的原鄉──新加坡藝術大師陳瑞獻的文化長旅(中)(方桂香)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日,當新加坡建國外交部長拉惹勒南(S. Rajaratnam)把「新加坡印度純美術協會」的最高榮譽「藝術瑰寶獎」(Kala Ratna Award)的金線藍絲大披肩披在陳瑞獻的肩上時,協會的主席那塔勒佔(D. Natarajan)在長篇頌辭中,除了讚頌陳瑞獻作為第一位榮獲印度文化圈最高榮譽的非印裔人士那不可思議的多元成就外,也肯定他在推廣印度文化方面的貢獻:「陳先生也把印度偉人如泰戈爾(Tagore)、尸利歐羅頻多(Sri Aurobindo),以及克利尸那穆地 (Krishnamurti)的詩文翻譯成中文,這兒可見他對推動印度藝文的傑出貢獻,特別是讓非印裔人士也能接觸,而促成更廣泛的欣賞。」

拉惹勒南在發表演講時強調:一個人得找到生命中三個問題的答案,才算找到人生完滿的意義:「你從何處來?你在哪裏?你往何處去?」他說:「你從何處來」就是尋根的問題,一個人的母族文化藝術,將能解答這個問題,因為文化藝術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其音樂、舞蹈、美術、宗教、哲學等,莫不是個人的文化根源。新加坡的印度人是新加坡人,跟印度的印度人,或斯里蘭卡的印度人不同,但新加坡的印度人仍須知道自己的種族的根源。要成為一名自尊自重的印裔新加坡人,必須了解自己的印度母族文化。

這也是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Paul Gauguin)的晚年傑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探討的問題,高更完成巨作後,差點因生活沒出路而自殺。作為第一位獲頒這項榮譽的華族同胞,陳瑞獻早在一九六七年他二十四歲時,就已是南洋大學佛學會《貝葉》(Pattra)佛學年刊的創刊主編,專注研讀佛學與印度哲學,除了泰戈爾、尸利歐羅頻多以及克利尸那穆地的詩文,陳瑞獻也最早把印度大哲人如柴但雅(Nitya Chaitanya)與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詩文譯成中文。一九九七年,「新加坡拉瑪克利斯那印度教會」也因陳瑞獻推動印度兒童美術不遺餘力,而頒發榮譽獎給他。二○○二年,陳瑞獻以「印度政府卓越訪問藝術家」身份訪問印度。印度外交部的文化關係理事會主任拉務女士(Y. Lakshmaji Rao)恰巧是哲人克利尸那穆地的侄女,對新加坡這位傾心印度哲學的藝術家印象深刻。

一粒大米也有一個源頭

陳瑞獻對「我從何處來?我在哪裏?我往何處去?」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十分明確的。二○一二年,在北京雅昌藝術網演播室跟中國著名油畫家姜國芳對談時,他就說:「中國是我父母的國家,中國是我的文化祖國,這句話是寫在我的額頭上的。」在北京個展開幕式上的講話,他也說:「我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我成長、學習、生活與創作的家園,那就是新加坡;一個是我的血脈與文化根本的原鄉,那就是中國。」又說:「二○○○年,我在黃帝陵祭祖的時候,我說,一根絲也有一個開始,一粒大米也有一個源頭,一個延綿數千年的文字符號系統也有它的最初,中國陝西橋山的黃帝陵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祖墳。這麼多年來,我學習幾種外國語文,可是最能讓我充分表達我的思想感情的,卻是我的母語文,也就是華語文。每當我在書寫華文的時候,我總是忘不了,遠在漢代的竹簡上那一模一樣的文字,還有在更遙遠的殷商時代,那一脈相承的結構。我採用各種各樣的媒體創作藝術,可是有一樣工具不可或缺,那就是具有尖齊圓健四德的中國毛筆,以及和毛筆結合成一體的中國書畫的氣韻和內涵。」

二○○○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陳瑞獻受邀代表海外華人上陝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祭祖。他除了用文言文寫了〈庚辰年黃帝聖誕志〉一文,並刻石永立於黃帝陵的神道口外,也由於他是新加坡現代詩的開山詩人,在祭祖前夕,因應主辦當局的要求,連夜寫出一首現代詩〈黃帝陵〉。在鼓樂喧天,象徵五十六個中國民族的五十六面龍旗,和象徵各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三十四面彩旗在朝陽輝映中,刻石由縣委書記高合元和陳瑞獻一起揭幕,陳瑞獻朗讀〈庚辰年黃帝聖誕志〉,兩人也在刻石旁邊栽種一棵「中華世紀柏」。黃陵縣縣長趙輝遠也頒發黃陵縣榮譽市民證書給陳瑞獻,讓他成為該縣的首位榮譽市民,正應了吳冠中稱頌陳瑞獻的兩句話:「東方青年的楷模,傑出的炎黃子孫」。接,他登陵祭祖,朗誦現代詩〈黃帝陵〉,他淚流滿臉,現場人人莫不感動:

從前我在天涯/披上一件衣/就有一隻蠶告訴我/一根絲也有一個開始/從前吃大米/就聽到一首歌/唱一粒米也有一個源頭/有時繩子結心上/就看到一行行的字/一直排列到符號的最初/有時候煙霧多了/一根手指/就在我眼前撥出方向//漸漸的,我在海角/但海角彎向這邊/漸漸的,我知道/一切都由您開始/我們能感恩的心臟/都彎向您出生的河流/漸漸的,不論在哪裏/凡是黃花都望向這個方向/這邊的山有許多古樹/每一株柏影都在您的庇佑下/越活越久//今天,我帶滿身的黃土/從四面八方飛來拜您/大靈魂的祖先啊/沒有您就沒有一條龍叫中華/沒有一種感情有黃色的皮膚/沒有一種懷念叫文化

後來陳瑞獻把這首作品譜成歌曲,曾在不同場合由新加坡多家中學的學生朗唱。

總結這次體驗,他說:「我的感動是無法形容的,跟我一樣感動的是我的已經在天上的父母親。經過兩代人的顛沛流離,努力奮鬥,虛心學習,才得到這個難得的機緣。為了確證今天的盛大典禮不是一場夢,黃陵縣政府頒給我黃陵縣榮譽市民的證書,這是天大的榮譽。在我回到我的國家新加坡以後,我會常常在這張證書上看到自己的影像,而這個影像的背景,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不論我在什麼地方,我都是炎黃的子孫。」

早在一九八八年,陳瑞獻便在一項報章的筆談中,發表他對「振興母族文化傳統」的看法:不丹國王無古巴雪茄不歡,卻不以為就此可變古巴人。你可吃伊朗魚子醬,喝法國酒,穿意大利皮鞋,而依然是有主見風骨自尊的新加坡人。強大的母族文化是一棵樹的根基,根穩枝葉寬,來自各方向的風,只能使樹的風姿更美好,隨時與他樹嫁接,花果更奇特。在主張各民族間應積極參與彼此的文化活動時,他說:「鳩摩羅什東往,玄奘西行,都是亞洲之光照耀世界的重要因素。只要我們永遠不舍近,各族不再老死不相往來,新加坡各族身邊還是回教文化、印度文化、中華文化的大寶藏。」

因此在國內,陳瑞獻身體力行,深入學習了解各友族的文化。自一九六八年從南洋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後,即受聘到法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擔任新聞官,到五十歲退休,達二十四年之久,是他一生唯一的一份差事。他的英文水平可從他的英文本《寓言集》看出來;他的法文水平可從二○○六年,九個法語系國家的大使輪流上台,給他頒「法語國家大使獎」(Francophone Ambassador's Prize)看出來;他的馬來文水平可從他與梅淑貞合譯馬來西亞詩人畫家拉迪夫(Latiff Mohidin)的詩,為後者出版第一部華巫對照本的詩集,讓他成名的事實看出來。說來感人,陳瑞獻在本地榮獲的第一枚藝術金獎章(Pingat Angkatan Pelukis Aneka Daya),赫然是新加坡最重要的馬來藝術團體「馬來多元源流藝術家協會」在一九八七年頒發給他的。有多種語文選擇的他,卻選擇只用華文創作,因為華文是他的母文,是讓他感到最親切的語文,愛華文等於愛他的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事。

只有當自己能先自覺地愛護自家的母族文化,接才能理解並尊重別人也有他們自己的文化、信仰與價值觀;隨各族的相互往來,進一步去交流學習,欣賞與尊重彼此不同的核心觀點,大家就能了解不應把自己的價值加諸他人身上。在多元種族的社會,能從學習了解友族的文化而得營養,便能讓自己的文化底蘊更豐盈強大,視野更廣闊,而並非要把自己變得更像他人。新加坡的文化、宗教與種族的融洽和諧,是舉世知名的,它是新加坡政治與社會安定的鞏固基石,在充滿血腥與暴亂的當今世界,新加坡的宗教種族和諧是一顆稀罕的珍珠。但新加坡公民的居民證上還是清楚列明不同的族群,足見保留文化身份的重要性。這是新加坡政治領袖的開明遠見與智慧決策的實證。

於是,我們清楚看到:陳瑞獻在所有中西媒介的作品上,只落款「陳瑞獻」三個華文字。

北京政協禮堂辦個展

二○一二年陳瑞獻六十九歲,在用功磨礪了六十九年的時間以後,這位納丹總統稱為「最活躍的文化大使」,終於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個展。展覽由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香港文化總會、北京大學、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共同主辦,由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暨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高敬德先生開幕,盛況空前。高敬德說:「這個共商國是的禮堂,承載了太多榮耀和輝煌。然而幾十年來,為一個海外的華裔藝術家舉辦個人作品展,卻是第一次。這一切榮耀屬於今天這個盛會的主角陳瑞獻先生。」引場刊編輯鄒偉的話:「二○一二年十月,照例是一個收儲的季節,許多碩果在北京彙集,但因北京的博雅而難觀其光華。然而,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新加坡華裔藝術大師的北京畫展,卻給這個秋天帶來了令人難以淡忘的氣韻和亮麗色彩。」「陳瑞獻一直視中華文化為他的母文化,並持之以恆。由此,他贏得了緣於基因的民族取向的尊重;陳瑞獻一直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並不斷探索。由此,他贏得了超越基因的價值取向的尊重。」

高敬德又說:「出生在印尼的他,長期在東西文化交匯地新加坡工作,東西文化的碰撞及交融所散發出來的異彩,開闊了他的視野和胸襟,增長了他的膽識和勇氣,使他居於現代文化的前沿審視東西文化兩大體系,深刻地體會東方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的哲學深度,及中華文化對現代社會進程可能產生的推動力,同時領悟到中華文化現代化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其中包括如何借鑑他山之石雕琢自身使之適應時代的變遷,而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方面,陳瑞獻先生是先行者和探索者,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北京個展是陳瑞獻作為一個華族藝術工作者一生的願望,個展取得很大的成功。時任政協主席賈慶林也蒞觀展,並堅持要畫家一一講解作品,一一看完五十張為止。賈主席對陳瑞獻有高度的評價:「瑞獻先生不僅是一位大師級的畫家、也是文學大師和佛學大師。因此每一張作品都有深刻的內涵,這是難能可貴的。」之後,陳瑞獻也在賈主席與觀眾面前,在半分鐘內,完成一幅六尺生宣的大寫意作品《拂雲百丈青松柯》。

(待續。本文圖畫由陳瑞獻提供。作者為新加坡作家、創意圈出版社總監兼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