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1-8-27
二〇二一年九月號
一對被遺忘的音樂組合(陳廣琛)

很多年前在哈佛讀書的時候,偶爾會到中央廣場(Central Square)的二手唱片店閒逛。實體唱片店現在已經是稀罕事物,而且賣的絕大多數是搖滾和爵士樂等熱門品種。古典音樂這種化石般的存在(至少在美國是如此)不是無處可尋,就往往是隨便一籮筐擺在角落,全部盛惠一美金。不過這間唱片店還算不錯,幾排古典音樂唱片放在店面最深處,可以供我駐足逗留。

在一大堆大路貨中間,發現了一張黑膠唱片,是兩首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演奏者是一個我聞所未聞的名字:Wanda Wilkomirska。看名字像是東歐人,出版時間又是一九七二年,馬上就引起了我的興趣。不同於現在的「阿豬阿狗」都可出唱片,那個年代沒有一點實力,是沒有人願意投資製作錄音的。印象中這張唱片與眾不同,要價大概十幾二十美元吧,對於我這個窮學生來說已是天價,但還是咬咬牙買了。這種事情就像投機賭博,買回來不好聽,只能願賭服輸;好聽那就是賺了。

結果回家一聽,第一句出來就已經驚為天人,那種凌厲的音色,充滿張力的樂句處理,還有悲憫卻克制的情感,令我着迷不已。於是從這一張唱片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把Wilkomirska的大部分錄音都湊齊了。這位波蘭小提琴家是一九二九年生人,早年在波蘭名聲頗大,也經常在世界各地演出。她的前夫拉科夫斯基,是波蘭擺脫共產黨統治前的最後一任總理,據說拉科夫斯基的自由化傾向,還受到了Wilkomirska的影響。一九八二年波蘭當局戒嚴期間,她流亡海外,所以是又一個因冷戰改變人生軌跡的藝術家。她直到二○一八年才過世,但是後期專注教學,錄的唱片並不多。

收穫這張唱片之後,我開始了發散式的搜索,有了兩大發現。首先是出版它的美國公司Connoisseur Society,創立於一九六一年,規模不大,但是現在依然存在。冷戰期間,它發掘了不少東歐傑出的藝術家,其錄音效果自然而逼真,非常有可聽性。另一個更大發現是唱片中經常與Wilkomirska合作的一位鋼琴家,名叫Antonio Barbosa,是巴西人,一九九三年已經仙逝。他與Wilkomirska的合奏非常精彩,而且也為Connoisseur Society錄了不少蕭邦的唱片。我順藤摸瓜,逐一收齊,每一張都令人眼界大開。他演奏的蕭邦瑪祖卡舞曲,是少有的令我聽完不想退貨的演繹。我把他的錄音介紹給一位精研瑪祖卡的鋼琴家朋友,她聽完也說,這是罕有的與她心中理想接近的演奏。這也讓我再次感歎,這麼好的音樂家,我聞所未聞,現在也鮮有人提起,網上關於他的資料更是極其稀少,實在可惜。

由此也想到,比起七八十年代,當今的音樂傳播技術已經有了不止一次質的飛躍。音樂的製作和聆聽都比以往容易太多,可以說幾乎沒有門檻了。我要是臉皮足夠厚,也可以錄一段演奏放到YouTube。這樣的現狀,對發掘Wilkomirska和Barbosa這樣的藝術家,是更容易了,還是更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