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搬家在即,整理藏書時見到十年前遊萊比錫孟德爾頌故居時購買的一本小畫冊,內容是孟氏於去世前的暑假第四度遊瑞士所畫的十三幅水彩畫(印象中真跡就在故居裏看過)。
多愁善感、既早熟又英年早逝的孟德爾頌,在眾多「偉大作曲家」之中家庭條件最為優越,是以除了少時有機會學習繪畫之外,還有機會出遊。孟氏的出遊,並不是普通的、為了生活而到處奔波的出遊(想想同為天才兒童的莫札特!),而是遊山玩水遊歷世界的出遊。於十八九世紀,歐洲的年輕貴族都覺得必須去一趟「大旅遊」,遊歷過才算受過教育,成為文人雅 士─哪怕已肄業於牛津、劍橋、或其他名大學。「大旅遊」的目的地,一般是歐洲南部:意大利,因為她是羅馬文化之根源,而羅馬文化又被視為歐洲文化之根源。希臘呢,時屬鄂圖曼帝國,出行則沒意大利方便了。當然,對於英國和德國眾邦的年輕貴族,除了意大利之外,巴黎也是必需逗留的地方。
孟氏第一次到瑞士,卻只有十三歲,是爸爸為舉家安排的「遊學團」。隨行的除了孟氏和姐弟妹外,還有家庭老師!他於一八四七年最後一次遊瑞士,也是家庭旅行,只是氣氛卻截然不同。跟自己特別要好的姐姐芬妮於五月逝世,對他打擊甚大,醫生着他到德國西南部溫泉城市巴登─巴登(德語中「巴登」為溫泉意思)療養。溫泉卻未能給予孟氏平靜,於是他按照之前的計劃遊瑞士,同行的包括同樣深受打擊的芬妮遺夫。風光明媚的瑞士依然讓孟氏着迷,只是到了夜闌人靜的時候,孟氏仍免不了感傷。瑞士之遊後兩個月,孟氏自己也與世長辭。
油畫倒沒有顯出孟氏當時的情緒。孟氏一直有「繪畫作紀念」之習慣─要不是當作明信片送人,要不為自己留念。他著名的《芬格爾岩洞》序曲,靈感來自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的旅行(是的,孟氏是位「旅遊音樂」作家;當我出遊時,常常不自覺地哼着他愉悅的《意大利交響曲》!)。他跟家人寫信時,也不忘加上當地風光的素描,因為目的是作紀念,孟氏的畫作不時有「不實之處」—把眼前的風光盡量擠進畫框內,又或者突出景色之獨特之處,如左附圖中的後山、右附圖的現代實景,並不完全「寫實」。
在這個能外遊也不會知其味的疫情時期,看到孟氏這些「天鵝之歌」油畫,怎能不百般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