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2-6-30
二〇二二年七月號
讓香港發光的劇藝研創(毛俊輝)

毛俊輝在「賽馬會毛俊輝劇藝研創計劃」公開講座發言時。(毛俊輝提供)

五十年在舞台上的實踐,令我清楚知道一些藝術創作的必經之路,一些不變的事實,就是學習、實踐,以及發展。

首先是學習,無論是戲劇或戲曲,都需要專注地學習,下功夫去鑽研它。不管是通過什麼途徑,基礎打得越紮實越好。戲劇有戲劇的基本功,戲曲又有不同的需要,例如「唱做念打」就必須學習好,不但識,還要精,這樣才有能力展示出傳統藝術的精華所在。香港的粵劇在人才培訓上好不容易,但難得香港有不少年輕人真的想學、想做。而且他們都知道要學習,要鑽研,知道打好基礎是專業的條件之一,今日我見到大多數的年輕粵劇演員都會不斷去充實自己、尋求進步,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值得重視。

第二是實踐,唯有通過持久的實踐、經驗的累積,才會逐步建立到一定的水平。其中過程無論是苦或甜、成功或失敗,實踐就是教我們怎樣認識自己,才可能有進步。香港粵劇自從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可以說是重新活躍起來,實踐方面,過去十幾年,香港特區政府投放了不少資源提供輔助。硬件上有油麻地戲院、高山劇場以至到西九的戲曲中心;軟件上通過不同機制和組織的演出資助,年輕演員也有不少實踐的機會,也累積到一些經驗。但是經驗不只是熟習,亦要懂得分辨優劣。

第三就是發展,有生命力的舞台藝術才有條件持續性發展,而發展其中一個最關鍵因素就是創造力(creativity)。無論是藝術的傳承或創新,都不能欠缺創造力,因為它發揮的作用涵蓋內容、形式、技巧、風格等等。而且任何一位成功的表演藝術家都會告訴你:創造力是多麼重要!它令你真正享受到創作的過程。

舞台需具「創造力」方有發展機會

但是提到發展或者創造力,這方面香港的粵劇就比較欠缺色彩。很多演員都是依靠前輩留下的戲寶作為他們實踐的主要材料,就算偶然出現一些新作品,都往往像燒煙花似的,沒有留下來什麼。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說今日很難再有像任劍輝、白雪仙、芳艷芬、林家聲等名家打造出來的佳作!這是因為演員?還是因為編劇的人才?又或者是因為粵劇的作品根本跟不上時代,亦沒有人推出真正讓今日觀眾認同的新作品?這些似乎都是我們必須關心的問題!

首先應該問,今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怎樣的粵劇舞台?我有下面的一些看法。

大家都知道,今日我們生活的方式和習慣與以往很不同,無論是工作和生活都是被科技牽着走,每一刻都好像離不開手機、電腦、電視、網絡等等(舉例,劇院看戲、做戲都要不停與手機搶注意力)。再加上這幾年的新冠疫情,全球都受到影響,舞台的現場表演更加不停要讓步,甚至要靠科技去製造一些演出機會。所以不少人都會說科技將會主導表演藝術的發展,認為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出路。但我希望不是這樣,雖然我亦相信科技會帶來許多可能性,但我認為舞台呈現的那種「以人為本」的藝術是不能失去的,因為劇場提供人與人之間真實接觸及交流的空間,表演藝術更是人類發揮本能的最佳示範 (例如,記台詞的藝術)。日本導演鈴木忠志就提出活性能源(animal energy)的戲劇理論去對抗今天趨向「去實體化」的劇場。

如果劇場的價值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希望粵劇未來的發展是怎樣的?是否純粹一種當下的娛樂消遣玩意就足夠?還是相信傳統粵劇作為一種具代表性的戲曲藝術,應該追求某種藝術高度?抑或是真正做到一種具創造力的表演藝術,令到任何觀眾在現場觀賞中才滿足到那份熱愛和渴求?(我個人對中國戲曲的熱愛以及尊重就來自從小目睹那些藝術大師的表演,例如粵劇的白駒榮、羅品超、楚岫雲等,京劇的馬連良、周信芳、裘盛戎等,上海越劇的袁雪芬等人的演出實例。)如果香港的傳統粵劇可以做到令人非看不可的話,它就自然有持續發展的空間。

至於粵劇又是否需要有新的發展呢?我認為亦同樣是有需要的。因為今日的觀眾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時,對現場的觀賞亦會有不同的要求,我們亦需要見到粵劇在形式或內容方面的創新。值得討論的議題甚多,亦不是在這裏簡單幾句就可以交代,但是如果有人說粵劇的價值在於傳統,改變了就不是,那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回顧我們的前輩們,例如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等名家,大膽靈活地採用中西、南北的文化精髓去打造出粵劇最光輝的面貌。是否今天也是時候讓我們去繼承前人的遺產再闖高峰?

集研創為一體 推動創新

「賽馬會毛俊輝劇藝研創計劃」就是想配合今日香港粵劇的生態環境,去推動一些我認為有價值的目標:

第一,推動粵劇的創造力。香港的傳統粵劇除了恆常的演出,是絕對值得繼續研究的。這計劃有意邀請一班行內的有心之士共同探討如何令粵劇有所提升與改進。但我們需要有勇氣改變一些慣性的操作模式,一些扼殺藝術進步的陋習,包括付出額外的精神和時間去排練、去優化。

第二,創新的探討。這樣對粵劇的長遠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我們接觸到種種跨文化、跨界別的藝術,很多地方可以為粵劇的創新提供養份。尤其是香港肩負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使命,我們其實是最有條件發揮這種中西結合的創意,對拓展粵劇的新面貌,香港可以有獨特的貢獻。

第三,發揮粵劇在社會上的作用。如果我們確認粵劇是香港的傳統文化,真正尊重及愛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有責任令它發揮在社會上的作用。舞台藝術可以是我們的公共文化課堂,課堂的課本優秀,人人受惠;課本粗劣,所有的人都受到傷害,甚至造成我們在文化上的落後!再亮麗的話語都幫不到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所以我會大膽地說我們想做的劇藝研創是要讓香港發光發熱的!

(作者為「賽馬會毛俊輝劇藝研創計劃」發起人及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