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2-7-29
二〇二二年八月號
冒辟疆與他的才女姬人──泛海居藝文札記(林琵琶)

左圖:董小苑葬花碑。明亡後冒辟疆攜家眷避難浙江海鹽,當地流傳董小苑葬花故事。碑石則是民國時所立。右圖:蔡含《魚躍圖》,私人藏。

所謂才子,是需要美貌佳人作陪襯的,而且必須詩畫風流,琴歌雅韻,成為才子生命中亮麗的裝飾。有明一代這類韻事最多,廣為人知的有王穉登與馬湘蘭、沈德符與薛素素。到了明朝末年,錢謙益、陳子龍、侯方域、冒辟疆等人,文辭秀發,盡領風騷,論事則慷慨激昂,用情則千回百轉,最能令個性超脫的女子傾心。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諸女郎,穎慧多才,而且頗具風骨,往往是鬚眉男子所不及。

東南秀影冒辟疆

明末四公子中,冒辟疆(一六一一—一六九三)的姬人最多,有幾位更以書畫知名於世。

冒辟疆儀容朗逸,被譽為東南秀影。十四歲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董其昌稱贊他「才情筆力,已是名家上乘。」他長於書畫,喜歡暢論時政,常主持清議,是復社的骨幹。詩畫風流、顧盼生輝的美男子,迷倒一眾佳人:「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無數。」其中為他勞累一生、最令人痛惜的,是董小宛。 

董小宛原名董白,神姿艷發,色冠秦淮樂籍。冒辟疆慕名往訪多次,才得見一面。當時小宛薄醉未醒,對他愛理不理。十四五歲少女的慵懶嬌嗔,香姿五色,令冒辟疆「驚愛之」。但他們的情分並沒有真正開始,冒辟疆幾度重訪,都沒能再見到小宛。匆匆兩年多,這期間他又戀上陳圓圓,陳圓圓亦傾心相許。可是冒辟疆兩次與她訂盟,卻兩次都沒能踐約,最終陳圓圓被強勢者奪去。冒辟疆在後來撰寫的《影梅庵憶語》中為自己的負約辯解:「以急嚴親患難,負一女子無憾也。」也許他真有不得不爽約的苦衷,但語句中竟全無一點疚歉。

死而不悔董小宛 

冒辟疆失去陳圓圓之後,又再往訪董小宛。快三年了,她比從前成熟了許多,開始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對這位多金而又盛名遠播的才子,也許是愛,也許是仰慕,更認定是可以託付終身的喬木。她不願再錯過了。她盛裝登舟,要送冒辟疆一程。兩人沿江暢遊二十多日,小宛輕紗薄羅,飄飄然美如仙子,引得江上的船隻和岸上的人群常追隨着他們,不願離去。

董小宛其實早就決定了,她要隨冒辟疆一起回鄉,冒辟疆急忙「變色拒絕」。科試迫近,父母要他回去閉門讀書,怎可帶個妓女,還得拿錢為她脫籍,倉促間實在無法辦到。只得承諾科試後再來接她,哄她上岸而別。冒辟疆說當時的心情「如釋重負」。他對她的愛,只不過是貴公子與名妓的短暫歡娛。

天真的小宛卻閉門拒客,雖債主盈門也誓不重操舊業。她又不耐久等,竟輕舟往南京,要在科場附近接他。途中卻遇上盜賊,在蘆葦叢中匿藏了三日夜,幾乎喪命。她為情冒險的真誠感動了冒辟疆,友人們更紛紛賦詩贈畫。但替小宛贖身及清償董父欠下的巨額債務是一筆鉅款,剛放榜落第的冒辟疆是不敢向家中開口的。他於是又「冷面鐵心」,別她而去。

拒絕接客的董小宛獨自應付債主,徬徨無計。她的痴情和困境感動了一眾名流,願意湊資出力去交涉。終於由錢謙益出面,多方斡旋才接出小宛,雇花船送她到冒家,擾鬧得沸沸揚揚,一時傳為美談。 

這一年,董小宛虛齡才十八歲。

她急於擺脫妓女的身份,以普通小婦人的姿態融入書香富貴之家,操持家中的大小雜務,比傭人還要辛勞。於女紅、廚藝、烹茶、薰香,都能別出巧思,翻出新奇的花樣。她與冒辟疆焚香弄琴,賞梅花,讀〈離騷〉,論詩史,享受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至明末戰亂,兵賊四起,加上閹黨餘孽對復社諸人的報復,冒辟疆幾次舉家逃難,家中二十多人被掠殺,倉皇中竟想過狠心棄她不顧。冒辟疆的好友張明弼在《冒姬董小宛傳》中,則說小宛「智計百出,保全實多」,「寧使賊得我則釋君」,為了保護丈夫而奮不顧身,不畏凶險。其後冒辟疆接連患病,痢疾、下血、疽發於背,都由小宛日夜服侍,甚至大小二溺都不嫌污穢,以鼻嗅聞、以目審視,察看病情的變化。終因過勞而逝,年僅二十七歲。

董鄂妃耶?  林黛玉耶?

小宛亡故之後,冒辟疆回想起她的巧慧玲瓏,深情堅忍,才覺得一生的清福都在她陪伴的九年中享盡了。他沉痛地撰寫了《影梅庵憶語》,詳述二人共同度過的悲歡歲月。這篇傳記式的散文寫得細膩纏綿,後來的《浮生六記》、《香畹樓憶語》等創作都受了它的影響。冒辟疆又作《亡妾董氏小宛哀辭》,記述小宛「間關險陷,流離患難,疾病死生,不渝其志」,稱她為「靜友」:「天下有一人知己,死而不憾。」

失去了,才追憶她的好,董小宛的一生其實可悲。冒辟疆的友儕輩也紛紛題詩輓悼,吳梅村有題董小宛的畫像八首,其中一首是:

江城細雨碧桃村,

寒食東風杜宇魂。

欲弔薛濤憐夢斷,

墓門深更阻侯門。

    

冒家小妾為何有侯門之阻?這句詩引起不少猜疑,認為董小宛極可能是在逃難中被清軍擄去,獻給權貴,甚至傳說她便是順治帝寵愛的董妃。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雖然不認同董妃之說,但認為吳梅村對史實素來嚴謹,戰亂中又確有不少名姬被劫,所以小宛「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稱其病死,乃諱飾之言歟?」對她被清軍擄去的推想,並不持否定的態度。

國內還有說冒辟疆或吳梅村才是《紅樓夢》的作者,在黛玉、香菱和晴雯等人身上投射了董小宛的影子,浙江海鹽也豎有一塊董小苑葬花碑。古時候痴情女子的一生,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悲愁故事。

冒氏雙畫史

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憶述,董小宛早年學畫未成,但能作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她的《墨梅圖》寫疏疏朗朗的梅枝,綴簡淡的花朵,畫藝雖未成熟,但秀骨清姿,自有娟妍的風致。在畫上題詩的汪士慎(一六八六—一七五九)是畫梅名家,伊秉綬(一七五四—一八一五)以隸書題觀款,清初著名的收藏家梁清標(一六二○—一六九一)則在畫幅上鈐了多個收藏印章。

冒辟疆後來又有兩個畫名頗盛的姬人,蔡含和金玥,都是蘇州人,合稱冒氏雙畫史。香港中文大學藏有北山堂捐贈的《仿夏昶橫松圖》,挺拔屈盤,有颯颯英氣,是她們兩人合繪的傑作。

蔡含傳世的畫作較多,題材遍及人物花鳥和魚蟲。《魚躍圖》是她的精品之一,一米多高的畫幅上繪子母兩條鯉魚,從水中嘩然躍起,小魚鼓起雙鰭,急切地仰望母親,似欲投向她的懷抱。波翻浪滾,水珠飛濺,畫面充滿勃勃生機。金玥的《鳳凰圖》則寫出雌雄雙鳥喋喋相依的溫馨,鳳鳥的顏色尤其鮮麗,扭曲成弧型的身姿令構圖變得活潑而優美。但筆墨技巧卻不及蔡含成熟。

青天碧海心誰見

明亡後,冒辟疆的生活日漸困蹇,友人說他「晚歲貧甚」,「床盡黃金任俠難」。但他堅拒清朝的徵召,隱居林泉,以書法及姬人的繪畫作應酬謀生之用。編纂《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當時文字獄的腥風已起,他卻不懼涉險,堅持把倪元璐、黃道周等殉國志士的詩文納入集內。又在宅中的水繪園建碧落廬,紀念明亡絕食而死的好友。他盡力救護災民,收養東林、復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遺孤,處處表現出堅毅的品格。

風流多情是他的本性,但重義守節也是他的真性情。董小宛贊美他行事「慷慨多風義」,全心全意支持他的理念:「敬君之心,實逾於愛君之身。」而冒辟疆在悼念她的文章中,以懺疚的心情憶述了她的種種美德,並沒有掩飾自己性格中的負面。手持利筆卻不為自己文過飾非,總算沒有辜負這位紅顏知己。

(除特別說明外,本文圖畫由林琵琶提供。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