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3-9-29
二〇二三年十月號
決瀾之子:龎均(郭東杰)

去年五月,我在《明報月刊》發表過一篇〈龎均的東方表現主義〉,想念疫情期間多年不見的龎均老師。幾個月之後,台灣開放旅客入境,我終於有機會再次跟身在台灣的知交相聚,當然也要爭取拜訪龎老師,問候他的近況。老師一九三六年生於上海,父親是中國第一代旅法藝術家龎薰琹,母親是第一代旅日藝術家丘堤,龎老師一九四九年考入林風眠創立的杭州國立藝專,一九五一年冬季轉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成為徐悲鴻的關門弟子,一九五四年畢業;一九八○年移居香港,一九八七年開始定居台灣,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他與父母兩代人的現代主義傳承,他本人兩岸三地的完整經歷,在華人藝術家之中份屬罕見。我與龎老師過去多次碰面,都在香港畫展或博覽會期間,但久聞老師的新店畫室自他赴台至今一直用到現在,那是他創作的溫床,靈感孵化之地,他最精彩的作品,幾乎都誕生於此,早有登門拜訪之意。二○二二年十月,我展開疫情後首場台灣之旅,特意提早與老師約定相見,十月二十二日下午,我終於來到龎老師畫室,與他相隔多年再次重逢。

多年不見,龎老師仍然精神健旺。在他的畫室,我與他細說香港在疫情期間之種種,以及全球藝術環境之變化;老師也分享他在疫情期間的生活與創作,還在接近完成的大作《勝似春光》前面,親自示範運氣用筆與着色之獨門秘訣,更從梵高、塞尚聊到齊白石與黃賓虹。我聽得悠然神往,心想這麼精彩的示範,只得我一個人看到可惜了,為什麼不錄下來與眾同享,作為文獻紀錄?過了一陣,我心裏又想,龎老師這樣的大師,我過去儘管為他刷新過多次拍賣紀錄,但還遠不夠反映他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如果要將龎老師的形象確立於兩岸三地,並且推向世界,那麼我還可以為老師做的,應該是為他策劃一個博物館展覽,將他的人生和藝術之精華,以及藝術史上的關鍵意義,完整呈獻出來,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聯繫合適的博物館場地,並向他們推薦龎老師的展覽方案。

盡得天時地利人和的展覽

二○二三年初,我在偶然重遇亞洲協會(Asia Society)香港中心行政總監孟淑娟(Alice Mong)女士。Alice與我認識多年,一般在畫展開幕等社交場合相遇,淺談即止;這次碰面正值疫後開放,我倆寒暄之際不約而同提到自己打算今年大展拳腳,重振香港國際藝術都會之聲威。正當我們很禮貌的互相說到「有機會隨時合作」之時,我突然腦袋咔噔一下,說到:「我們還真有機會合作呢!如果有我認為好的藝術家值得舉行博物館級展覽,向您推薦,您會考慮嗎?」Alice非常雀躍,說道:「好啊,歡迎向我們推薦好的展覽項目!」於是我們相約稍後正式見面討論。

亞洲協會於一九五六年由約翰.洛克斐勒三世成立於紐約,是一所非牟利、非政府的教育組織,亦是學術平台;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則於一九九○年成立,二○一二年開始正式啟用現在的由域多利軍營軍火庫保育改建而成的金鐘正義道會址。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多年來舉行過一系列二十世紀中國女性藝術家展覽,包括潘玉良、周綠雲、方召、謝景蘭,策劃精良,業界風評很高,公眾反應熱烈。我和Alice詳談了一次,問道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展覽的標準是什麼?她說,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展覽空間由古蹟改建而成,風格和間隔不同於標準的博物館展廳,適合做主題鮮明的精品展覽,講好亞洲故事,前幾年做成系列的二十世紀華人女性藝術家展覽,就是一個做好之後形成口碑,再一個接一個策劃起來的。我說,我手上正好有幾個亞洲藝術家的個案,或許能夠在亞洲協會做展覽,於是我提及龎均老師與父母龎薰琹和丘堤兩代人的現代藝術世家的故事──龎薰琹與丘堤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曾經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現代藝術團體「決瀾社」,而龎均老師則是決瀾社精神的繼承人,加上老師精神矍鑠,仍然能夠在展覽中現身說法,點亮神韻,Alice聽後非常興奮,問道應該如何開始。我說,龎老師的代理人是香港方毓仁先生,方先生兒子方圓明與我是多年摰友,曾經策劃過許多重要展覽,我可以介紹大家認識。圓明知道此事,表示全力支持,於是我安排圓明代表龎老師與亞洲協會正式見面,雙方一拍即合,不久即確定於本年九月舉行展覽,其效率之高,我也頗感意外—按業內常規,一個博物館展覽至少得安排一年以上,許多甚至要三年、五年甚至好事多磨、遙遙無期,這場龎老師的亞洲協會展覽能夠進展如此順利,真是盡得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疫後大家躊躇滿志做事情的時機;地利,是香港寬鬆自由的藝術發展環境;至於人和,當然是我們一眾愛護龎老師的各方藝術專業人士!

 

龎氏物語 決瀾社精神

圓明本職是律師,但家風所及,在繁忙的業務之外依然熱愛藝術策展,而且文采斐然,學養深厚。龎老師這場展覽,他提供了大量想法,最終與館方一起確定以「決瀾之子:龎均的藝術」為主題。我擊節讚同,像亞洲協會這樣能夠代表亞洲文化面向國際的平台,展覽主題就應該有歷史厚重感,這樣才能彰顯藝術家的地位:縱觀龎均老師近年的重要展覽,二○一五年在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以「東方表現的龎均」為主題,強調他的美學觀念;二○一八年在香港交易廣場以「六十年的約定」為主題,強調他的人生旅途;這一次以「決瀾之子」為題,談的就不止是他個人,而是從他個人牽引出來的二十世紀大歷史,屬於龎老師和他父母乃至整個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史的確立的篇章,這個「龎氏物語」,壯闊浩瀚,置於隱隱然有金戈鐵馬之氣的軍火庫展廳,何其合適!

圓明和我對龎老師的人生和藝術早已頗有研究,但為了籌備這場展覽,我們還是好好重溫了關於「決瀾社」的歷史:「決瀾社」醞釀於一九三○年,一九三二年正式成立面世,一共舉辦四次畫展,其旨在力挽狂瀾,拯救中國現代藝術發展。「決瀾社」成員及盟友們名單陣容鼎盛,包括龐薰琹、丘堤、倪貽德、林風眠、劉海粟、吳大羽、王濟遠、陳抱一、傅雷、關良、衛天霖、丁衍庸、趙無極、李仲生,還有從當時從台灣到中國大陸發展的陽太陽、陳澄波。

一九三二年十月,「決瀾社」在上海《藝術旬刊》第一卷第五期發表〈決瀾社宣言〉:「環繞我們的空氣太沉寂了,平凡與庸俗包圍了我們的四周……我們承認繪畫絕不是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死板的形骸的反覆……我們厭惡一切舊的形式、舊的色彩、厭惡一切平凡的低級的技巧。我們要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以來,歐洲的藝術突現新興的氣象,野獸群的叫喊,立體派的變形,達達主義的猛烈,超現實主義的憧憬……讓我們起來罷!用了狂飆一般的激情,鐵一般的理智,來創造我們色、線、形交錯的世界吧!」

儘管「決瀾社」只維持了四年便告解散,但「決瀾社」主要成員於一九四五年一月在重慶重聚,舉辦了「現代繪畫聯展」,之後再舉辦「重慶第一屆獨立美展」,他們對於發展中國現代藝術的壯志,亦有若星火燎原,最終在波瀾起伏的二十世紀刷新了中國藝術之新貌。龎老師在血脈和藝術上都繼承了「決瀾社」獨立、創新之精神,這次展覽亦將有別於往年大展,挑選老師特定時期和主題的作品,包括從未曝光的一系列老師在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間創作的寫生風景油畫,如《銀河在人間》、《陽朔一條街》、《蓬門今始為君開》、《瑤族山村》等作品;以及疫情至今老師堅持不懈完成的新作,當中《坐看雲起時》、《無限詩意在春早》、《薄暮月初昇》都是他的巨幅油畫,盡顯他旺盛的創作精力。《千里江山萬戶百姓》、《荷花滿塘彩》、《仲夏》、《千年青山萬畝田》俱為他的風景精品,畫面的翠綠色調與止水明鏡的倒影運用得收放自如、清脆利落。我一直喜歡龎老師的靜物作品,《花在初秋》、《夜來香》、《我與大師對話》三幅以不同視覺語言呈現相似主題,顯示老師非凡造詣。為了籌備這次展覽,老師再度創作香港主題,《香港故事》、《香港再造新奇蹟》、《文華浴室甲天下》都是他今年所作,反映香港疫情之後蓄勢待發之新貌,以及自己再創事業高峰之期盼。本文出刊之時,老師展覽應剛剛開幕,屆時定必知音見采,掌聲滿堂!

註:「決瀾之子:龎均的藝術」展期由今年九月二十七日至二○二四年二月十八日,於金鐘正義道九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

(本文圖片由Boundless Artists Collective提供。作者為蘇富比亞洲區董事暨現代藝術部主管及拍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