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二○二三年九月筆者以策展人身份,連同主持兼發起人王禾璧及其他包括黎桂榮、尹子聰、高志強、張益平、李卓媛、呂凱兒、馮炳輝和廖明說共九位從事攝影的香港藝術家,在捷克布拉格近郊波希米亞農場工作室(Bohemia Farmstudio)的藝術空間舉辦了展覽。
是次展覽主要是有關舊攝影媒介,例如呂凱兒的實物投影(Photogram)、尹子聰的鹽印(Salt Print)、王禾璧的藍曬(Cyanotype)、張益平的濕版(Wet Plate)、黎桂榮的乾版(Dry Plate)、高志強的凡戴克印(Van Dkye Brown Print)及李卓媛的底片攝影(Analogue photography)等。這些所謂舊媒介,仍然是實踐基本的攝影概念,只是在製作過程和所用的物料上有所不同而已;跟當代的數碼攝影比較,顯然是比較複雜/手作一點,跟其他傳統媒介如繪畫和雕塑等反而有點相同,在過程中創作者與物料之間的互動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或使人驚喜的效果。展覽也不盡是舊媒介,也有新媒體,其中特別的部分,有馮炳輝和廖明說以新媒體把所有藝術家的作品連貫起來,加入從布拉格邀請而來的眾作曲家、回應香港藝術家作品的樂曲,組成有趣和跟觀眾有高度互動的作品。另外還有駐中國的評論人Karen Smith為整個展覽撰寫了深入的文字討論,當然也包括非常有創意和觀眾可重組資訊的場刊,使這展覽無論在視覺或文字上、讓彼方的觀眾容易欣賞、了解和參與,亦可作日後研究的材料。
整個展覽的概念是有意思的。這個年代,舊媒介並不普及,其所用的化學溶液在坊間不易買到,製作過程中有極難解決的部分,需要的時間亦較長,藝術家能夠花時間去鑽研這些技術是難得的,從是次展品看到、藝術家選擇舊有的製作方法去做作品,探究其原因,覺得有一定的說服力。他們所探討/表達的內容跟其所居住的地方/家族有關,這種對昔日跟自身有關的故事,讓所產生的作品更有情感和前瞻的意義。
「過去。如現在。前」
這個展覽取名為「過去。如現在。前」(The Past is Before Us)。展覽名稱並不是一開始便有了,而是跟藝術家討論了其作品才定下來,期望能反映眾藝術家共同追求的方向/內容。二○二一年王禾璧發現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一些藝術家也採用這些古舊的攝影技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提出建構這個展覽。同年九月開始跟藝術家接觸,在聚會中討論彼此的藝術,發現作品中深沉的調子有着個人強烈的情緒和多變化的畫面,也開始明白為什麼藝術家一方面在新科技下創作,另一方面仍然鑽研過去接近消失的舊有創作方式,其中黎桂榮在其展覽陳述中所言,「乾版使攝影師從工作室中解放出來」,直言舊媒介所帶來自由創作的魅力。
展出的作品大致上都是有關個人跟地方情況的關係,其中包括對上一代的感情。黎桂榮和尹子聰的作品就是有關香港的過去與現在—黎氏從香港現在的城市風景去想像昔日的小漁港、在殖民地時香港的面貌;尹子聰在今日城市的陸地、去感受地域經城市填海發展的轉變;又高志強則作為城市浪蕩者,隨意地把眼前一刻景物的感覺牢牢鎖上,追憶與他一起成長的地方。三位藝術家的作品都以棕/灰暗色為主調,這跟其所用的媒介物料有關;溶劑在顯影過程中成為可變幻的微塵,若隱若現,有欲言又止的狀態。張益平的作品也有差不多的效果,其所表現的卻是跟濕版有同樣地差不多一百年歷史的粵劇,他展出香港表演者的演出造型肖像。王禾璧的作品在色調上是有所不同,主要是藍色,她長時間追蹤了在香港的島嶼/海岸線上,海水/潮退時所露出的景緻,重建像幽靈般的山水及城市景象,其中有一些作品更加入新媒體的元素。單色的畫面差不多是所有作品的共同視覺元素,呂凱兒在黑房的實物及圖像照相,就是黑白顏色,她重訪兒時與祖母居住的地方搜集有關資料,製作成混合了陶土、錄像和攝影的作品;同樣對上一代的懷念,李卓媛找到昔日祖母的旗袍,直接壓在陶土上,反覆的轉換媒介,最後完成了有一致性的輸出影像與立體陶瓷作品。藝術家們都反覆地思索過去與情感的問題:舊日的故事經歷時間的洗刷,於個人而言是一件怎麼樣的事情?
過去的就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再一次重新檢視這些與個人息息相關的人與事物,去感受那無需忘記的、為個人作前瞻步伐的各種影像。展覽從來不是過去式,是現在進行式,作品的陳列,可讓前來觀看的人一起、共同凝視彼此認為有價值的事情。馮炳輝和廖明說的作品可以說把整個展覽作延伸的論述:雖然馮炳輝的互動錄像、只展示了藝術家片段式的作品,但觀眾的參與可還原完整的作品圖像;廖明說的錄像記錄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同時也輸入了從捷克音樂家回應的曲調,透過程式的編寫,經每一次的自動剪接後,所現影像是沒有重複的。兩者的作品就好像為各展出者的作品、給予了一些看來積極又有趣的回應,例如看似原來只是片段式的回憶/想像的影像,觀者透過參與仍然是可以看到其全貌的;又或過去的一定會循環再現的嗎?無論如何,藝術創作可貴之處是讓人可以產生無限的想像,新舊媒介的協作又可產生令人驚喜的結果。
波希米亞農場工作室
波希米亞農場工作室位於離布拉格車程約一小時屬Vysoká的一個村落,是一個建於十九世紀時的歷史遺址。捷克藝術家Pavel Matela於二○一四年接手打理這個地方,從前他也在大學教書,後來把所有積蓄都投放在這個需要不斷維修、建設的地方。這個藝術工作室有多元發展,而且不限於視覺藝術,其中表演藝術、電影欣賞也包括在內。場地除了租出作展覽外,也有藝術家駐場計劃,可容納不少人參與,而且工作室也非常慷慨,能為進駐的藝術家,提供在地的津貼與支援;據聞機構也會申請政府資助,以用來幫助藝術家駐場計劃,不過數目很少,曾經是大概只有捷克幣一千元左右,這個數目真是無法跟香港相比。不過二○一八年Pavel成立了 Farmstudio Association用來營運工作室,相信這樣會令工作室更健康發展。
由於是次展覽團隊只有約一星期左右的籌備時間,所以一到步後便租車到農場工作室,放下極多的行李、作品和器材等展出物資,即視察場地,其實有藝術家之前已探訪工作室,亦已計劃了展出的平面圖,然而實際的情況和展出的安排,要看場地和作品之間的關係才可落實。除了主持人Pavel外,慶幸可找到兩位同時是攝影的藝術家來幫忙布展工作。作品的安裝大致上是順利的,只是因為場地是要保育的,所以上牆的工作必須由Pavel親自去做,所以在配合工作時間上需要多一點耐性。由於節目非常豐富,除了藝術家要預備自己作品外,捷克作曲家也按時到來預先彩排和跟香港藝術家交流;有空的時候,藝術家會在地創作,這些都是難得的體驗。開幕活動有不少人前來,包括附近的居民,由於工作室所處較偏僻,從其他地方來的客人會帶帳篷來留宿一個晚上。開幕完畢有營火燒烤作為晚上節目,還有一位特別的嘉賓前來唱彈捷克音樂,氣氛是頂好的。
此計劃中一個作曲家是來自香港的。尹鈺斌二○一二年遠赴捷克修讀音樂學士課程,一直到博士學位,現在Anglo -American University擔任講師一職。他回應高志強作品時有這樣的陳述:「其照片並不是現代所看到有高解像度及光滑表面的作品,而是帶有微粒的影像,我把這些微粒當成聲音(noise),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編排樂曲,觀者可以隨時停止傾聽、也不會影響對作品的看法。」尹氏的音樂也說出了在大部分展品中,其畫面上所存有的塵粒及其所反映着創作者細膩的個人情感。展覽所論述的過去/微塵並沒有消失,除了散落在各人的心中外,也留在捷克這個波希米亞農場工作室內。
(作者為資深藝術工作者、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