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4-4-30
二〇二四年五月號
回故鄉: 霍剛金陵美術館展(郭東杰)

「抽象超現實主義」大師霍剛個人大型回顧展「再遇.歸來」三月於香港成功舉辦,其間霍剛更於M+辦了兩場藝術座談,分享創作心得及推廣藝術教育。隨後展覽「回故鄉」四月九日至五月二十七日移師南京金陵美術館舉辦,時隔七十五年,霍剛回到出生地─南京:「南京的漢字結構,台北的超現實主義奇想,米蘭的幾何抽象語言,霍剛老師人生與藝術的一源三脈,至此梳理完備……」

       ─編者

上期提到,霍剛老師在今年三月份香港藝術周於中環交易廣場舉行名為「再遇.歸來」的首次香港個展,同時獲邀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出,為他四月份於南京金陵美術館舉行的「回故鄉」大型回顧展作預熱。這是霍老師從歐洲的人生第二故鄉回歸亞洲藝術界焦點的重要時刻。香港作為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必須珍惜這次老師在香港的機緣。老師今年雖然已經九十二歲,但精力依然旺盛,這次展覽期間,他在港逗留了足足一星期,我作為香港藝術界成員,也力盡地主之誼,為他安排豐富行程,希望老師滿載而歸。

「天馬行空,妙不可言」的藝術座談

霍剛老師一生縱橫四海,自一九四九年從南京東渡台灣,一九六四年從台灣經香港到法國再赴米蘭,展開整整五十年的旅居意大利生涯。上世紀八十年代,隨海峽兩岸的開放與繁榮,霍老師開始往返於米蘭與兩岸之間,直至二○一四年正式搬回台北,是迄今碩果僅存的戰後華人大師。此番波瀾壯闊的海外經歷,是華人藝術史上寶貴一章,值得在學術平台仔細分享與紀錄。我在嶺南大學擔任其藝術科技與商業理學碩士課程的顧問委員,正好在三月二十三日下午在M+十三樓的嶺南大學校外學習中心,安排一場由霍老師及其代理畫廊「采泥藝術」負責人林清汶先生與我主講的座談會,與數十位有志於藝術行業的年輕人交流。這場座談會由嶺大學生主持,提問水準頗高,讓人喜出望外,老師生平經歷及藝術發展的好些關鍵細節,都因此重新披露。老師青年時期在台灣從事兒童美術教育,此番交流可算是對老師早年事業的致敬。

嶺大座談會之後,我們不久又到M+十六樓的餐廳CVIEW「華」舉行第二場講座。這場講座對社會開放,讓對老師感興趣的社會大眾與藏家參加。這場講座的主持,是CVIEW「華」的創辦人吳振宇(Vincent Wu)。Vincent是我的好朋友,早年從拍賣行專家出身,主力書畫藝術,後來獨立創業,建立自家品牌的藝術咖啡館、茶館和餐廳,CVIEW「華」正是他近年創建的事業旗艦,在M+頂樓打造一個結合藝術沙龍與當代中菜的高端平台。這場沙龍由Vincent主持,除了因為他是餐廳主人,也因為他是書畫專家,而且他和霍老師同樣祖籍南京,交談起來更添親切。

沙龍之後,我們緊接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貴賓晚宴,這也是我為老師這趟香港之旅的最重要安排:這場晚宴合共四十多位來賓,來自兩岸三地、新加坡、印尼、印度、意大利、英國,涵蓋了畫廊、拍賣行、出版社、評論家、收藏家、教育機構和傳媒,在滿席佳餚與觥籌交錯之間,我們領略了老師幽默豁達的風采,以及他的作品的直觀率真之美。席間,老師以十六字總結他的創作心得:「無中生有,天馬行空;莫名其妙,妙不可言。」又說自己的作品「簡單不簡單」,這真是最精彩、最精準的解說。這場晚宴讓大家對老師迅速加深認識,好幾位藏家還果斷收藏了多幅老師作品,大家盡興而歸。此後數天,香港大學博物館、上海馴美藝術、北京清華大學及蘇富比藝術學院研究碩士班相繼參觀老師展覽,向老師請益,香港傳媒和網上對於老師此次展覽亦有廣泛報道,口碑不絕,不僅讓老師繼一九六四年首次來港之後,六十年後與香港再度喜相逢,亦為他緊接下來的四月南京展覽打響頭炮。

霍剛老師在南京金陵美術館的展覽,是他心心念念的三大回顧展的最後一站。從二○一六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及二○一八年米蘭蒙札皇宮美術館的回顧展之後,霍老師和林清汶先生的采泥藝術團隊一直為這場南京展覽努力,儘管出現了新冠疫情這樣的重大障礙,依然無阻他們的決心。在擔任此次展覽策展人的金陵美術館館長劉春杰老師全力支持下,這場原定於二○二○年舉行的南京大型回顧展,最終在二○二四年四月十一日正式揭幕,並以「回故鄉」之名,說明此展宗旨─那位自一九四九年離開家鄉的十七歲南京少年,經歷七十五年的人生歷煉,終於要回家了!

終於回家的「老小子」

霍老師的香港展覽於四月三日圓滿落幕,南京展覽則於四月十一日開幕,兩者相隔不過一周,而作為觀眾的我,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在香港的霍老師,是一位沙場百戰依舊談笑風生的老將名宿,是佇立香江備受國際矚目的華人大師;在南京的霍老師,卻是一位在外撒歡良久準備回家吃飯的孩子。老師在南京的弟妹親友依然健在,現場觀眾的滿堂喝采,不如湯溫飯暖的一句親切問候─這位九十二歲的「老小子」,已經在外撒歡七十五年了,這趟帶作品回家,得與家人和鄉親好好聚聚!

「老小子」這稱呼,出自劉春杰館長為霍老師展覽開幕時的致辭,這是故鄉對遊子的暱稱,家人對子弟的呼喚,不必繁文縟節的尊稱和敬語,這簡單的三個字,卻只有南京能夠恰如其份的給霍剛這樣親切的一聲喊!在展覽開幕式上,館方同時宣布典藏霍老師作品《抽象2017-016》(130 x 160厘米  油彩畫布  2017年作),霍老師的家鄉,從此有了他的經典傑作。

 

抽象超現實主義的文字天書

回故鄉,從字面意義來說,是霍老師本人回故鄉;然而讓我意外的是,我在南京觀展之時,竟然對老師作品產生新的觀點:老師的作品,我一直認為具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與幾何抽象元素。這超現實主義的源頭,可溯源霍老師在台北師從李仲生先生時獲得的啟蒙,而幾何抽象的靈感,則來自老師六十年代旅居米蘭所受到的戰後抽象藝術的薰陶。然而,當我在南京觀展的時候,卻不禁在老師一幅幅抽象作品之中,看到漢字的結構:若「回」字、若「高」字、若「田」字、若「日」字、若「女」字、若「川」字、若「山」字、若「水」字,還有隱藏在點線之間的永字八法。研究霍老師許多年,我竟然到了南京才恍然大悟,老師作品裏面暗藏如此強烈的漢字結構,那是抽象超現實主義的文字天書!

同行的南京好友精研書法之道,他一邊欣賞老師作品,一邊讚歎:「霍剛老師的祖父是霍銳先生吧?他是我們南京書法名家,當年名聲很大的!」我腦袋突顯嗡的一聲,明白南京不止是霍老師人生的故鄉,也是他藝術的故鄉:老師的藝術淵源,從他自小在祖父身邊鋪紙磨墨、學習書法開始。霍老師提到在台北從李仲生先生身上獲得現代主義啟蒙,在米蘭找到戰後抽象的創作大道,卻同時從未停歇傳統書法的練習,那種像呼吸一樣自然而順理成章的書寫,是故鄉和家庭給他的一份終身餽贈,也是他對故鄉和家庭永遠的思念,然後,成為活在他的作品裏的漢字靈魂,難怪他二○二一年在紐約奕來畫廊(Eli Klein Gallery)舉行的一場展覽,亦是以「幾何書法」(Geometric Calligraphy)為主題。南京的漢字結構,台北的超現實主義奇想,米蘭的幾何抽象語言,霍剛老師人生與藝術的一源三脈,至此梳理完備,這趟南京尋根之旅,可謂大功告成。

(本文圖片由霍剛工作室提供。作者為蘇富比亞洲區董事暨現代藝術部主管及拍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