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4-6-28
二〇二四年七月號
譚平:與羅斯科博物館的往來(郭東杰)

譚平老師是重要的中國抽象藝術家,我自從業以來,就知道譚老師的大名。譚老師一九八四年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八十年代後期獲得德國文化藝術交流獎學金(DAAD),前往柏林藝術大學留學,獲得碩士及Meisterschule學位,回國之後於央美任教,曾參與籌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成為首任院長,二○○三年開始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這十多年來,我在國內看過好幾場譚老師的展覽,然而直到二○一九年,我在參觀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的譚平老師個展的時候,才認識老師本人。譚老師性格豪爽,我倆相談甚歡,初次見面就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疫情期間,我得知老師從央美退休,卸下教育家的重擔,可以全情投入創作,並在二○二一年於香港半山私人美術館「漆咸居」舉行首個香港美術館級個展「界|限」,兩年後出版作品全集《譚平1972—2022》,以編年形式將自己的人生和藝術發展面貌完整呈現。我非常興奮,因為這代表老師將更多的面向社會和藏家。今年,譚老師在拉脫維亞羅斯科博物館(Rothko Museum)舉行大型回顧展,我知道,這不止是譚老師個人事業上的突破,也象徵中國抽象藝術邁開大步,從國內走向全球的重要一章。 

中國的現代抽象藝術,在二十世紀有過兩波發展浪潮:第一波始於四十年代,旅法大師吳大羽在抗戰卜居上海期間,結合自己對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藝術傳統的見解,開創「勢象」理論,並以書信形式,函授當時位於重慶的國立藝專學生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謝景蘭等高足,日後這些年輕藝術家相繼前往法國發展,尤其是趙、朱、謝三位,在法式抒情抽象主義領域成就非凡。五十年代,成立於台北的「東方畫會」和「五月畫會」繼承國立藝專的現代主義精神,當中蕭勤、霍剛、李元佳、劉國松、莊喆、陳庭詩等新一代先鋒分別向意大利或美國出發,與空間主義(Spatialism)、歐普藝術(Op Art)及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交匯,發展出「龐圖國際藝術運動」(Punto International Art Movement)與「現代水墨運動」(Modern Ink Movement),進一步鞏固全球化的戰後華人抽象藝術。第二波浪潮則始於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隨着改革開放帶來的寬鬆氣氛,藝術創作百花齊放,抽象藝術亦得以脫離官方意識形態破繭重生,而譚平老師即是在這波浪潮之中的中國抽象藝術家代表。這一波突圍而出的中國抽象藝術家,成長環境與上一波截然不同,其藝術教育始於新中國的蘇聯式寫實主義,卻又在青年時期遇上改革開放的文藝春天,以及出國留學的風潮,得以盡情吸收西方前衛觀念,恣意綻放創作才華。

流淌着中、德非比尋常的歷史與藝術基因 

中國藝術家進入現代抽象領域,往往以中國山水為構圖基底,以書法線條為表現語言。譚平老師則不然。他的作品常以大塊面的色彩層層覆蓋,不顯山不露水,隱然透露歲月流逝、時光累疊的痕跡;他的線條粗獷硬朗而率性散逸,不似脫胎於柔軟圓轉的毛筆,也不見傳統書道的章法,其大筆揮舞縱橫交錯於畫布之上,似乎要剪破虛空,顯然也不走文人繪畫傳統出新的道路。這種有別於典型中國式抽象的風格,容或關係到老師的學藝淵源始於蘇聯式寫實,以碳筆素描為基礎,及後在央美版畫系學習,負笈柏林期間又深受德國戰後藝術,以及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抽象藝術影響。 

德國戰後藝術以德意志文明的理性思維為基礎,賦以二戰之後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慷慨激昂,在理性與激情的交纏之間,迸發異樣的藝術光芒,與同時代的戰後藝術相比,無論是法式的浪漫詩情、美式的豪邁自信、意式的黠慧靈敏、日韓的禪意機鋒,德國戰後藝術都顯得沉鬱頓挫、鏗鏘有力。譚老師的成長時代所處身的中國,同樣走過艱難崛起的道路。老師留學柏林期間,更是親眼目睹柏林圍牆倒下的歷史鉅變,此番衝擊似乎亦積澱於老師的才情之內;也可以說,譚老師的作品當中,流淌着中、德兩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非比尋常的歷史與藝術基因。 

氣象無垠 變化往來

譚老師的作品,小品固然精幹,大作更能彰顯他的創作神髓:譚老師喜歡以長桿作畫筆,作畫時雙手如同執戟,與巨型畫布隔空對峙。我在研究譚老師作品的時候,總覺得他駕馭作品尺幅多多益善,愈大幅的作品,愈見精神抖擻。二○二三年七月,我在疫情復常之後首度前往北京,到譚老師的居所暨工作室拜訪。老師的工作室在六環外的順義區,我到達老師的工作室,驚歎於其空間的寬敞,不要說是香港,在世界各大城市的藝術家工作室,都應該非常罕見。我也終於明白,譚老師的創作由來有自,既來自他的過去,亦有關於他的現在。 

這趟拜訪是我與老師首次促膝長談。我們吃着老師烤的羊肉,喝着茅台,徹夜無所不談。老師說,他這數十年在國內、在央美,已經做了很多事情,現在卸下教職,希望更多的專注創作,更多的走出國門,再一次走向世界。我說,這太好了,香港是中國面向世界的門戶,也是讓世界看見中國的窗戶,只要老師願意,香港就是他走向全球的橋樑。一轉眼又過了大半年,今年三月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我到漆咸居美術館參加晚宴,正當我剛剛在漆咸居天台享受了一番加班加點之後的清新空氣,突然在眼前數十位嘉賓之中出現了一張熟悉的笑臉:譚平老師來了!老師神采飛揚,狀態很好,一整晚談笑風生,還不忘給我品嘗以他的作品為設計的國窖一五七三「氣象無垠」特別版,一口喝下,果真酒如其畫,暢快甘烈。酒酣耳熱之際,老師跟我說他即將要在六月份於拉脫維亞羅斯科博物館舉行大型個展,我激動地祝賀老師,這可是老師在歐洲舉行個展的上佳場館! 

羅斯科生於沙俄時代的拉脫維亞,二戰之後成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抽象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性、冥想性,不但與基督信仰有關,也被認為與佛學有某種聯繫,是飲譽全球的抽象大師。羅斯科博物館位於拉脫維亞陶格夫匹爾斯(Daugavpils),由近兩百年歷史的陶格夫匹爾斯堡壘軍械庫改建而成,在歐盟、拉脫維亞文化局、陶格夫匹爾斯議會、羅斯科家族及來自全球的贊助人合力推動下,於二○一三年正式啟用。此次譚老師展覽名為「往來」,由著名英國策展人、前英國當代藝術學院院長菲利浦.多德(Philip Dodd)策劃。譚老師在與多德的對談中,提及自己的創作受到羅斯科影響: 

(羅斯科)的作品區別於理性的幾何抽象,帶有很強的情緒感,不僅悅目,而且打動人心。一片紅色或藍色有一種宗教的氛圍,能讓你靜下來,把你吸進去。我也喜歡使用大色域的紅色或藍色,與羅斯科不同的是,我的畫面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點,你站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這裏就是畫面的中心。邊走邊看,中心也會隨着你的運動而改變。

此次展覽着重於譚平老師創作脈絡的梳理,由早期具象作品、版畫、碳筆抽象素描,以至巨幅抽象油畫,同時亦緊扣主題,着重在介紹譚平與歐洲的「往來」。六月一日,譚平老師親赴羅斯科博物館參與開幕式,我雖不能親至,從照片之中亦能感受現場盛況,以及彼此交流之深刻。譚平老師以盛年再度邁向國際,如今只是開始,相信在可見的未來,必將有更多精彩的嶄新計劃。

(本文圖片由漆咸居提供。作者為國家註冊拍賣師、蘇富比亞洲區董事暨現代藝術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