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2019-1-29
二〇一九年二月號
春.夏.秋.冬(單周堯)

新曆年已過,舊曆年在望,很快又春回大地。「春」字到底是怎樣構成的?

「春」字小篆作,《說文解字》:「(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時生也;屯聲。」春日和暖,草木開始生長,小篆字从艸从日會意,很容易理解;至於「屯」,除「豚」音外,還音「諄」,是字的聲符。由變為「春」,除偏旁「日」外,其餘部分變得很厲害,好像完全找不到形體演變的線索,因此文字學家稱之為突變。周邦彥《六醜.落花》說:「春歸如過翼」,其逝也速,宋人遂以「春」為「一日夫」(見《太平廣記》)。

其實,變為「春」,還是有跡可循的。在漢印中,建春門侯印中的「春」字作,字的部件全都釐然可辨,宜春禁丞印的亦然。宜春鄉印的,則「艸」與「屯」的位置和形狀都有所變動。至於李春私印的,則頂部變為一橫畫。衛春之印的,則字形與楷書的「春」相當接近了。

春天之後是夏天。「夏」字到底是怎樣構成的?「夏」字小篆作,从頁,从,从。「頁」有「葉」、「擷」二音。音「葉」時,意為書冊中的一張紙;音「擷」時意為頭。中的頁表示頭;「」音「鞠」,表示兩隻手;音「雖」,表示兩隻腳。金文「夏」字作、、諸形,象人在日下有所操作。清代學者朱駿聲認為,本象人在夏天手足表露之形。漢印中夏彊印作,夏侯拾印作,猶保存部件;到了夏耳私印的、夏賢之印的、夏憙之印的,就省略了。

夏天之後是秋天。「秋」字到底是怎樣構成的?《說文解字》:「(秋),禾穀孰也。从禾,省聲。,籀文不省。」「禾穀孰」,謂秋天時禾穀成熟,故「秋」字从禾。「」音「焦」,是「秋」字的聲符。由於「」筆畫太多,所以把上半部分省掉,只餘下「火」的部分,但是籀文不省。甲骨文「秋」字作、、諸形,郭沫若隸定首字為「」,第二、第三字為「」,並謂「」即《說文解字》「」()字所從出,《說文解字》作「」,从龜,乃形譌。字當从「」,「」實象昆蟲之有觸角者,即蟋蟀之類,以秋季鳴,其聲啾啾然。古人造字以象其形,字音則肖其聲,更借以名其所鳴之季節曰秋。郭氏又謂,蟋蟀,古幽州人謂之「趨織」,今北京人謂之「趨趨」(筆者按:今多作「蛐蛐」)。蟋蟀、趨織、趨趨,均啾啾之轉變也。

秋天之後是冬天。「冬」字到底是怎樣構成的?《說文解字》:「(冬),四時盡也。从,从夂。夂,古文終字。,古文冬从日。」「四時盡也」,謂冬乃四季之盡頭。「冬」字从,「」即今之「冰」字,其小篆作,象水凝結成冰之形。「从,从夂」,《韵會》引作「从」,「夂」即也。筆者按:《說文解字》:「(終),絿絲也。从糸,冬聲。,古文終。」「絿絲」,即束絲緊纏之意。之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乃金文之變,金文乃甲骨文之變,甲骨文蓋象束絲終端有結。冬季為四時之盡,冬天寒冷,冰天雪地,故又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