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2019-7-28
二〇一九年八月號
中港翻譯雜談(吳富強)

由於工作關係,日常於處理中港商業文件互譯時,常常碰到一些有趣的翻譯課題,現藉這個專欄與各位分享一下。

因為歷史因素,香港這個地處中國南方的蕞爾小島,一直擔當中西交流的角色,尤其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更形重要。長久以來,香港已發展了一套以香港當地文化配合廣東話方言為核心的中英翻譯模式。然而,這種翻譯模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面臨挑戰,在九七後尤甚。

今天,從事商業翻譯的譯員要面對的,不單是怎樣把文件按現有的方式從英文翻成中文,更要斟酌翻成怎麼樣的中文。至於中譯英方面,問題在於怎樣去正確理解國內的中文。就讓我們從三個方向,討論一下香港譯員面對的部分難題。

一、倒置詞語

香港譯者經常要和國內客戶議論中文的倒置詞語問題。由於這類詞語數量不少,現僅抄錄於商業翻譯中較常見的幾個以便討論:

        香港    國內

    Crowded    擠擁    擁擠

    Quality    質素    素質

    Customer    人客    客人

    Title    銜頭    頭銜

    Match    配搭    搭配

    Pavement    行人路    人行路

我不是語言專家,故無意去分析何以出現這種差異和誰對誰錯,如果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話大可參考網上的討論。其實兩者在含意上差異不大,加上時至今日香港回歸已達二十二年,香港譯者亦有將倒置詞語混雜使用的情況,所以無須過份執着,但由於我們的譯文在香港刊發,而讀者亦以香港人為主,除非客戶另有特別要求,我會優先選用香港約定俗成的詞語。

二、縮略詞語

香港譯員在處理中譯英時要面對的另外一個困難,就是要學懂各式各樣的新詞,倘若掌握不好,便難以正確理解中文原文,遑論翻譯。

在種種新詞語當中,縮略詞可算是較難纏的。其實縮略詞是為追求高效,加快節奏而創造的,並非什麼新事物,以往有「三教九流」,八十年代有「五講四美」,較近的有「整改」和 「失聯」等。而香港也有不少縮略詞的例子,如「渣馬」和近日流行的「和理非」等等皆是。

今天,讀者對上述的縮略詞也許不感陌生,但在推出初期,縮略詞多不好懂,且很容易產生歧義,往往須假以時日,才可漸漸流行。

對於身處中國境外的香港譯者而言,遇上較為陌生的縮略詞往往得花上一番工夫,才可正確理解其含意。例如「4S店裏為何有那麼多坑?」,這個標題就不容易拆解。可以直接翻成Why 4S shop is so unreliable ?或Why there are so many pitfalls in the 4S shop?但讀者會問4S店又是怎樣的一家店呢?原來4S是指提供汽車銷售一條龍服務的意思,即「銷售」(Sales)、「零配件」(Spare part)、「售後服務」(Service)和「信息反饋」(Survey)等四個S的縮略詞。在這種情況下先直接翻譯原句,再為4S shop加一個備注可能是最好的做法。又試看以下某一份董事報告中的一段文字:

較難掌握的有投關工作和投教中心

董事長帶隊赴上海參觀上交所的投教中心

資歷較淺的譯者看了上述文字都有如墮入五里霧,但實質上「投關工作」和「投教中心」不過是「投資者關係工作」(Investor Relation)和「投資者教育中心」(Investor Education Centre)的縮略詞而已。

有趣的縮略詞還有「工民建」─「工業民用建築」即港譯的「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立交」─「立體式交通」,即「天橋」(Flyover)。「補強」即「補足強度」(Reinforce)和「理客中」即「理性」、「客觀」、「中立」(Rational、Objective、Neutral)等等。

三、一字兩譯

除上述倒置詞語和縮略詞語外,香港譯員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一字兩譯的現象,尤其自九七以後,譯員在翻譯時,往往需要作出取捨。

例如Air Conditioner港譯為「冷氣機」,但翻譯成「空調機」就較「冷氣機」來得全面和清楚,因為今天的Air Conditioner不止輸出冷氣,還可輸出暖氣和調節室內濕度,所以港譯的「冷氣機」實有不足之處。假以時日,「冷氣機」這個翻譯可能會被「空調機」取代。

此外,國內慣常將Computer翻譯成「計算機」或「電子計算機」,而香港一般翻譯成「電腦」(大學Computer Science課程翻譯成「計算機科學」除外),但「計算機」這個翻譯很容易與「計數機」(Calculator)混淆,所以並不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翻譯。反之,隨着「計算機」的發展,今天「計算機」不再局限於「計算」,加上人工智能的出現,令「電腦」這個本來較為「跳脫」和「不常規」(Out of the Box)的譯法,漸漸變得更為合理。事實上,今天在國內媒體也不時見到「電腦」這個詞語。

還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到國內旅行見到鄰桌吃番茄炒蛋,就請服務員來一盤嘗嘗,但說了半天服務員都說沒有番茄炒蛋。後來才知道我們叫的「番茄」(Tomato)國內叫「西紅柿」,但今天國內的朋友大多知道西紅柿和番茄是同一種食物了。

一字兩譯的其他例子還有「雪糕」和「冰淇淋」(Ice Cream)、「冰棍」和「雪條」(Ice Lolly)、「方便麵」和「即食麵」(Instant Noodle)、「電單車」和「摩托車」(Motor Cycle)、「巴士」和「公交車」(Bus)等等。最後是兩者並存或是誰取代誰,就有待時間洗禮後才可分曉。

中港翻譯語上的差異,源自歷史時空的阻隔和方言文化的差異,但語言文字是一個活載體,加上中港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優秀、合理的翻譯自然取代差劣、不合理的翻譯。中港融合是一個悠長的過程,我們只處身這個大時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