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由於職業關係,翻譯工作者往往走在文化最前線,最能感受文字語言隨着時代變遷而演變的過程,譯者要面對不斷湧現千奇百怪的新詞,是挑戰同時也是享受。隨着社會日益富裕,大眾對工作與生活的想法大大不同,本文嘗試討論一下,如何翻譯一些與職場相關的新生詞彙。
香港人一向以工作為先,父輩往往是一份全職工作「Full-Time」之外,再於工餘時間,擔任兼職「Part-Time」,由於兼職多在朝九晚五正職外的時間進行,加上兼職者多不希望雇主知悉,所以在香港又稱「秘撈」,故此將兼職翻 譯成「Moonlighting」就比「Part-Time」更傳神,可以更貼切表達兼職或「秘撈」那種神秘、不張揚的特性。
漸漸我們告別了勤勞工作的日子,人們在工作之外還要講求玩樂,出現了英語中「Work hard, Play hard」,「盡力工作,盡情玩樂」的現象。近年「Work hard, Play hard」又進化成「Work-Life-Balance」,坊間多翻譯成十分累贅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建議將〈擊壤歌〉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兩句濃縮成「作息均衡」,不是更加簡潔有力嗎?為了達至「Work-Life-Balance」,又湧現一些新的工作模式。
首先有近年大家耳熟能詳的「Freelancer」,坊間有不同的翻譯,例如「自由職業者」、「自由工作者」、「特約工作者」、「散工」、「炒散」或「兼職」等等。要判斷這些翻譯孰優孰劣,就要從認識「Freelancer」這個字的來由開始。根據Merriam-Webster,這個字見於《劫後英雄傳》(Ivanhoe)一書,內文有「I offered Richard the service of my Free Lances, and he refused them...thanks to the bustling times, a man of action will always find employment.」大意是說:「我請李察聘用我麾下的自由長矛騎兵,他拒絕了……處身亂世,驍勇善戰的人總能找到差事。」Merriam-Webster又指出,於一八○○年初期,英語「Freelancer」是指「a medieval mercenary who would fight for whichever nation or person paid them the most.」意即「只會為向他付出最高報酬的國家或個人而戰的中世紀雇傭兵」。
由此可見「Freelancer」是指一些沒有固定雇主但從事單一工作的自由工作者。所以把「Freelancer」翻譯成「散工」(Casual Worker)或「兼職者」都不正確。因為「散工」和「兼職」雖然沒有固定雇主,但可能同時從事多個工種,而「Freelancer」通常專注於一種工作,例如化妝、攝影、撰稿等,所以將「Freelancer」譯成「自由工作者」會是一個較佳的選擇。將自由工作與特定工作範疇結合,便會產生例如自由撰稿人、自由樂師或自由翻譯員等等我們近年常常聽到的新世代職銜了。
本文從「Full-Time」談到「Part-Time」,再談到「Freelancer」,除展示了社會和職場的變遷外,亦說明了譯員必須與時並進緊跟潮流,方能為千變萬化和不斷湧現的新詞找到最好的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