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2024-8-30
二〇二四年九月號
近鄉情怯(胡燕青)

中國的文學史是包容的,即使說到人品很差的作家也不因人廢言。唐初的沈佺期和宋之問,史稱「沈宋」。因為近體詩規格發展到他們手上,幾乎定調了。《新唐書》說他們還寫了很多歌功頌德的「應制詩」,且都做過諂媚或賄賂奸佞小人等壞事,後人恥其言行。

 

《新唐書》寫宋之問的八百多字,大都在罵他,不過也告訴我們他本是個天才少年,大概二十歲就已得武則天的賞識。並且「偉儀貌,雄於辯」,後來唐中宗把他一貶再貶,他來到浙江紹興做越州長史,即地方官的秘書。唐睿宗即位,更恨他狡猾險惡,再把他貶到廣東省去。

 

今天廣東省真正富可敵國,但當時嶺南地區乃「蠻荒」之地。長安人大都有「恐南症」,認為只要在南方呼吸或喝水,必定會病倒甚至死去。因此有傳宋之問從貶地逃至襄陽,再從那兒逃回洛陽,過程中需要渡過漢江,因而得出了這首名為〈渡漢江〉的名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裏的「怯」,不知內容指什麼。怕被人看見他北回?怕家鄉的人不認他?總之,「近鄉情怯」成了國人都懂的成語,這個「怯」正是用來做填充題的那個洞洞。回鄉時,有人會覺得羞愧,有人會覺得內疚,有人會覺得自己老得面目全非,有人會不敢見某個他開罪過的親友。這首詩非常易懂,不是《新唐書》說的「靡麗」、「錦繡」,而是具體、深刻而真誠的。

 

可是,《新唐書》沒提此事,反而說,他和一個皇親因太過腐敗而被處死於桂林。是以有人說此詩不是宋之問寫的。無論怎樣,我們就詩論詩,這個作品非常有效地表達出「客旅」的處境和感情。首句描述陌生可怕的空間和它帶來的焦慮、牽掛,一下筆張力盡顯,第二行寫時間在客旅期間變得漫長難熬:只不過半年,就要用上兩個動詞(「經」、「歷」),再加上這個「復」字,有力地強調了他天天都活在痛苦之中。第三句是虛寫,用上了形容詞「怯」,讓人先猜想「怯」的因由,而「怯」的具體表現就是「不敢問」,用筆大刀闊斧,情感卻藕斷絲連。我覺得此詩實在寫得極好,不僅精準有度,樸素自然,感情體會深刻獨到,還留給讀者參與的空間,甚是耐讀。

(作者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