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祝
2024-9-30
二〇二四年十月號
美國領導還是美國優先?這是二○二四年美國大選圍繞對外政策走勢的核心問題。現任總統拜登和大多數民主黨人呼籲維繫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特朗普和美國的「民族主義者」則要求放棄這一秩序,主張美國優先。究其本源,...
2024-7-30
二〇二四年八月號
在二○二四年七月七日舉行的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中,極左翼和極右翼政黨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雖然泛左派的新人民陣線(NFP)最後勝出,阻止了極右翼政府的上台,但是兩極分化的政黨政治加大了組閣難度,...
2024-5-30
二〇二四年六月號
宗教寬容和學術自由是推動人類認識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究其本源,巴以衝突是兩個不同信仰的民族對同一領土的排他性訴求,以文化和宗教不可調和的形式展現。從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開始,西方知識分子一直致力於尋求擺...
2024-3-28
二〇二四年四月號
今年是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一八○四)誕辰三百周年,德國聯邦美術館為此舉辦了大型專題展覽「康德及其懸而未決的問題」。為了讓普通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康德及其時代,展覽主辦方採用...
2024-1-30
二〇二四年二月號
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一九三一─)於二○二○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除了在黑洞研究領域的貢獻,他還長期致力於量子靈魂理論(Theory of  Quantu...
2023-11-29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號
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的開篇,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一八七一─一九二二)這樣寫道: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習慣於早睡。清醒與沉睡為普魯斯特的藝術創作營建出獨特的氛圍,也提出了一個貫穿全書的思考...
2023-9-29
二〇二三年十月號
社會學家阿米泰.愛茲安尼(Amitai Etzioni,一九二九—二○二三)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知識分子之一。今年五月中旬,他在位於華盛頓的寓所接受了德國《明鏡》周刊的專訪,探討人工...
2023-7-29
二〇二三年八月號
如何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直覺知識」植入計算機程序,是提高人工智能運作效率的一個重要課題。圍繞現階段人工智能的討論,匈牙利裔學者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一八九一—一九...
2023-5-30
二〇二三年六月號
自由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是觀之越近,距離其內涵就越遙遠。德國當代哲學家克里斯托夫.門克(Christoph Menke,一九五八—)注意到一個現象:現代以來所有的解放運動都走向...
2023-3-29
二〇二三年四月號
俄烏戰事步入第二年,歐洲政壇「熱戰」氣氛濃烈,政治討論空間逐漸收窄。在俄烏戰爭的問題上,德國政府最初堅守一條底線,即幫助交戰雙方創造和談的基礎,避免戰事升級,引發歐洲戰爭。但是隨戰事的蔓延,德國迫於...
2023-2-1
二〇二三年二月號
無論是西方的聖誕還是東方的春節,親朋好友的聚會常常被意識形態的分裂所籠罩。對新冠病毒的恐懼、對隔離措施的怨恨、對戰爭蔓延的憂慮,以及對諸多社會問題的不同體驗,加劇了個體間的分歧與對立。餐桌上的爭吵、網...
2022-11-29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號
俄烏戰事的持續和蔓延,使經歷了七十年和平的歐洲大陸重返戰爭的陰霾。戰後歐洲長期奉行「貿易促進轉變」的政策,主張通過加強自由貿易和經濟的相互依賴,維繫地區和平。但是,俄烏戰爭打破了商業和平的構想,經濟依...
2022-10-28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號
二○二二年一月,德國哲學家格諾特.伯梅(Gernot Böhme,一九三七—二○二二)逝世。伯梅是感知學理論的奠基人,他把「美學」重新界定為一種感知理論,強調情緒和情感在審美和認...
2022-7-29
二〇二二年八月號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氾濫、但是優質新聞匱乏的時代。我們生活在新聞中,新聞也在不斷地塑造我們的認知和生活。德國記者羅尼婭.馮.沃姆—賽貝爾(Ronja von Wurmb-Seibel,一九...
2022-5-27
二〇二二年六月號
俄烏戰事的升級與僵持,使歐洲大陸陷入二戰以來最大的戰爭危機。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近日在《南德意志報》發表長文,警告西方國家不要把俄羅斯逼到牆角,導致衝突升級,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他在文章中批評媒體利用精...
2022-3-28
二〇二二年四月號
在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一九六一—二○二○)猝然離世一年後,考古學家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一九七二—)出版了二人共同撰寫的著作《...
2022-1-28
二〇二二年二月號
圍繞存在與意識的關係,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葡萄牙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António R. Damásio,一九四四—)反對心身兩分,主張我感故我在...
2021-11-30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號
德國法學家亞歷山大.雅各比(Alexander Jacobi)七月出版新作《康德與新冠》(Kant & Corona)。這本書有一個漫長的副標題:「媒體和政治能提供多少啟蒙?民主又能承受多少啟...
2021-9-29
二〇二一年十月號
沒有馬克思、瓦格納和尼采,二十世紀的走勢是否會有所不同?在二○二一年九月出版的《馬克思、瓦格納、尼采—動盪的世界》(Marx, Wagner, Nietzsche:Welt im Umbr...
2021-7-30
二〇二一年八月號
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西方社會在許多領域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中產階層不斷裂變,傳統政黨走向衰落,一般政治被特殊政治所取代;在文化領域,通用標準逐漸弱化,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和自由化。德國社會學家萊克...
正在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