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我在一九九二年加入《明報》,而查良鏞(金庸)先生是在一九九三年四月宣布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理論上我有約一年與他共事,惟這段時間他大體上已經退了下來,雖然有一間辦公室,但已不大管日常編務了。我只是偶爾在公司範圍與他打個照面,沒有工作上的交集。
《明報》很多前輩在金庸麾下工作,金庸離開《明報》後,他們一直堅持金庸辦報的理想與方針,尤其金庸信奉「意見大可自由,事實不容歪曲」,接納多元聲音,也的確影響了幾代明報人,也一直是《明報》及《明報月刊》奉行的圭臬,至今不變。
金庸辦報追求聲音多元,寫小說也從民族大義寫到民族多元。金庸從《書劍恩仇錄》開始,就寫乾隆是漢人,以滿漢衝突為基調創作。《射鵰英雄傳》中,身為漢人的郭靖和楊康,分別為蒙古人和金人撫養成人,一個在蒙古人南侵時捨棄金刀駙馬身份死守襄陽,一個貪戀金國的榮華富貴不認生父,都是高舉民族大義的旗幟,以大宋、漢人為正統、以原生血統為本位而書寫。及至創作《天龍八部》,在大宋成長的丐幫幫主蕭峯被揭發是契丹人,瞬間被宋人唾棄,回到遼國當其南院大王,但卻在大遼揮軍南下時,並沒有因為自身血統而站在契丹人這邊,相反他攔在遼帝耶律洪基面前捨命阻止。此時金庸的民族思想已經超越了《射鵰》時期的血統本位,郭靖為國為民成就一代民族英雄,蕭峯比郭靖有多千百個理由背叛養育他的山河故土,卻發覺天地之間已沒他的立足之地,誠然金庸站在人道精神的高度去創作,但從民族角度,大宋子民發現契丹也有如蕭峯的俠義之士,這份茅塞頓開,是趨向包容、多元、尊重的現代觀念。及至《鹿鼎記》,韋小寶游走在滿清皇帝、反清義士、前朝公主之間,身處剿滅義士與反清復明的夾縫中左瞞右騙,但相對於《書劍》陳家洛天真地游說乾隆造反自己的朝廷,韋小寶把民族觀看得很輕很輕,生父是漢滿蒙回藏人都不重要了,或許可以加注為「大家都是中國人」,但終究沒有強求任何一方改變去迎合另一方。
金學研究由數十年前的倪匡、吳靄儀等人開始,一直到今天內地與香港均高手林立。值此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又見一眾高手在《明月》華山論劍,也許是時候拿出「金庸作品集」重溫細味,回到追看武俠小說的快樂時光。
(作者為本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