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一直是香港粵劇地標的新光戲院,因為業主轉手將於今年十二月光榮結業,粵劇從此少了一個主舞台。劇團何去何從?放眼西九,有一個戲曲中心,顧名思義,儼然是粵劇新地標,但上網搜尋演出劇目,有粵劇,有各地戲曲,但舞台劇、音樂劇、演唱會也不少。
上星期看了八和會館前主席汪明荃的一個網上訪問,她曾努力爭取粵劇進駐西九,但對落成後的戲曲中心,她並不滿意。戲曲中心大劇院只有一千個座位,已經不多,演出時還要把前面幾排座位拆掉才能安置樂手,票賣少了,要提高多少票價才能維持成本?高票價又令多少戲迷卻步?她坦言,只有大戲班才有能力在戲曲中心演出。
本期「傑出港人系列」訪問的毛俊輝,戲曲中心籌備的時候,也有邀請他擔任顧問,他說:「當時大家着重硬件的準備,但忽略了軟件。」但原來即使着重了,硬件還不是專門為戲曲為粵劇度身訂做的,難怪圈中人沮喪無力。
當然,營運一方也有考量,正如明年啟用的啟德體育園,一個容納五萬人的球場,除了舉辦國際七人欖球賽,還要給知名樂團、歌手開演唱會。要有收入,才能營運,粵劇是小眾,戲迷能否長期擠滿戲曲中心,心知肚明。
所以,長遠而言,是要粵劇能支撐起一個像樣的場地。
粵劇以往是娛樂,現在成為了「遺產」—其實粵劇是藝術。推廣藝術,要由學校入手,不單是搞粵劇課外活動,而是全面加強同學的藝術素養和鑑賞能力。不能只着眼粵劇,而是全面的藝術基礎培訓,讓同學讀中外藝術史,學習國畫與油畫、戲曲與舞台劇,至少令同學對藝術有基本的審美概念,懂得如何欣賞,繼而找到自己心之所屬。不是要他們粉墨登場,而是要他們長大後願意買票進場,培養的不是老倌,而是戲迷。
全民藝術水平提高,懂得欣賞粵劇的人自然會增加。即使心儀外國百老滙歌舞劇,也會懂得粵劇的好,況且粵劇有其自身的魅力,何懼比較?毛俊輝到了美國多年,還不是心繫年少時喜愛的戲曲藝術?
只要全面提升香港人藝術素養,粵劇自有出路。粵劇再不曲高和寡,既是藝術,也再次成為娛樂,那時候,戲迷自然足夠撐起粵劇。
(作者為本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