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每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都有一個環節,悼念過去一年逝世的電影業界人士。今年特別感到唏噓,因為見到幾位在熒光幕前大家熟悉的、因為抑鬱症而走上絕路的名字,而其中一位曾是新聞從業員。
執筆的四月,也讓人想起張國榮。他因為拍電影《異度空間》入戲太深,走不出來,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他的死,讓公眾倍加關注抑鬱症這個無形殺手,讓人知道原來不開心也可以是一個病。
今期剛巧也讀到李子玉女士悼念台灣小說家李渝的文章,原來不經不覺李渝也走了十年,還記起當年新聞出來時內心的震撼:原來人生即使走到七十歲,放不開就是放不開。她二○○五年喪夫,一直走不出陰霾,患上抑鬱症,中間一段日子以為有所好轉,最後還是敵不過病魔。
抑鬱症可怕的地方,是只要有那麼的一刻脆弱了,被它佔據了思想,那就可能出現不能挽回的後果。所以,患上抑鬱症,一定要就醫,一定要服藥,一定要準時覆診。然而,就醫服藥覆診的決定,有時也會被抑鬱症的思想佔據,防不勝防。那麼,就如日本提倡的預防治療,抑鬱症,是否也可以預防?
這讓我想起Ben Sir歐陽偉豪,他近月在facebook高調關注香港人自殺問題。一直有一種說法,謂傳媒不應渲染自殺,怕會被傳播、模仿。其實,渲染與關注,差之毫釐,最重要的是必須讓社會正視問題的嚴重,讓所有人都意識到抑鬱症的嚴重後果,形成積極的氛圍,遇上困難的人先要有情緒的防備,其他人也要多加關懷身邊的人。至於具體手段,Ben Sir一連三期在本刊專欄「粵問」提到「精神雪櫃」,用幽默的方法引領大家關注精神健康,其實就是教導大家遇上壓力的應對方法,萬一遇到不如意事,都有一顆經鍛煉的強大心臟,盼能遠離抑鬱症,遠離死亡。
香港近年經濟不景,加上種種原因,市民怨氣多、戾氣多,無處發泄,情緒內化,遇上困難,抑鬱症就有機可乘。我知道抑鬱症有好多成因,也明白每宗個案獨一無二,亦了解不是一句「加油」就是幫助,但至少我會為身邊的人準備好「精神雪櫃」,預防勝於治療,說來老套,還是不變的道理。
(作者為本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