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值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九十二周年之際,館內現正舉行歷史回顧展,展出馮平山先生孫兒馮慶鏘聯同其他校友捐出的珍貴文物,包括一封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注:文獻誤寫成一九二七年),有馮平山中文簽名、寫給香港大學教務長(The Registrar)的英文信,提到願意在原有十萬元用作興建圖書館的捐款之上,再增添兩萬元銀行定期存款基金,讓每年的利息挹注圖書館的日常開支。一份九十五年前的文獻,在時間長廊的這一頭忽爾重生,觀之若飲醇醪。
可惜的是,馮平山先生於一九三一年八月二日撒手人寰,享年七十二歲,並沒能看見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由港督貝璐爵士為馮平山圖書館揭幕。
馮平山圖書館的原址,在薄扶林般咸道九十號,現在是一座古蹟,門口仍然刻上馮平山圖書館字眼,卻成為了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這座古蹟,承載着歷史,細訴着故事。如張愛玲,在二戰時期的一九四一年就曾以防空員的身份駐守馮平山圖書館,閱讀了一部《醒世姻緣傳》。也不能忘記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五三年擔任館長的陳君葆,他曾跟時任中文系教授許地山一起,在二戰時期為保存國內圖書和文物,以香港為中轉站運往美國而努力奔走,其間日軍查封港大的圖書館,搜出一百一十一箱待運美國的善本古籍,陳君葆與馮平山圖書館職員劉國蓁和劉弼被日軍扣留;後來那一百一十一箱書被運往日本,香港重光後陳君葆追查其下落,最後在上野尋回。他也曾在香港淪陷時期,把無人理會但重要的香港政府檔案,從中環郵政總局運回香港大學,又努力蒐集因戰亂而散佚的學校藏書,妥為保存,讓它們避過戰火蹂躪。文人如何救國救港,陳君葆身體力行。
陳君葆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盛載着歷史,陳君葆日記更盛載着香港文化人在艱苦時代奮鬥的歷史,彌足珍貴。去年底,馮平山圖書館獲贈《陳君葆日記》手稿。日記部分內容已經成書出版,但仍然有相當的材料未被發掘。歷史總會重見天日,無論你是否已經遺忘。
回說馮平山圖書館,由於六十年代初港大中文系遷至本部大樓,為方便學生,圖書館也在一九六二年一併遷移,進駐大學圖書館的四至六樓,直到今天。原來新館也有六十二年歷史了,在饒宗頤教授的題字牌匾下,多少學子穿過大門,在書海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史哲寶藏。
(作者為本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