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集
二十年前,一家出版社好意想將我研究陶淵明的單篇論文結集出版,我歉歉然笑着回答:「再等一等。」這一等,二十年過去了。
等,主要是想寫出幾篇較為像樣的文字,好替換讓自己覺得不免心虛的篇章。然而陶淵明的人與詩文,研習愈久,愈令人覺其人格的高度,情感的純度,思想的厚度,以及視野的廣度等,有「鑽之彌堅」、「仰之彌高」之歎!其詩文藝術的簡練高妙,深厚多采,又令人有難以盡言、難以盡意之感。歷代擬陶、和陶、評陶、論陶的著述,早已成為滾滾巨流,其中精金美玉固然多有,而敗葉斷梗、粗石泥沙亦非罕見。欲從林林總總的詮釋、考辨、評賞以及擬和等所形成的渾渾浩浩的接受史中,加以妥適的判別取捨,乃至於推陳出新,談何容易!因此一等二十年,看似意外,亦是意中。
如今從舊作中選出十三篇,外加附錄一篇,結為一集。十三篇中有十一篇都發表於近二十年內;作於二十年以前者,僅留兩篇。附錄一篇則是約半個世紀前的少作。
集中前三篇出自同一背景。自己都沒想到在研習陶淵明詩文四十年後,方才對他深厚的史學素養,有了既喜且愧的遲來的體悟。受此體悟的激盪,於是在五六年前,接連有前三篇《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析論》、《試論陶淵明的史才與史識》、《陶淵明的儒者襟懷與獨立精神》之撰。
陶淵明人與詩文的關係,似乎格外密切,可說互為體用。若以人為體,則詩文是用;體在用中,由用見體。故欲深知其人的性情、襟抱、經歷、修養、品格等,其詩文是最重要的憑藉。不善讀其詩文,則其人栩栩如生的立體形象殆難以全窺。若以詩文為體,則人是用;體在用中,由用明體。不深入其人的家庭環境、社會背景、仕宦交遊、讀書心得等經驗,則解讀其詩文恐將失去最可靠的指引,而不免望文生義、錯亂時空、以今律古。本書前三篇可說是以人為體,而各篇引述其詩文有多達數十處者。第四篇以後是以詩文為體,分別從宦遊、詠史、交遊、飲酒、止酒、雜詩、擬古等類別的詩篇,以及《桃花源記》中,去感發陶淵明其人平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既能融七彩於一白,又能散一白為七彩的詩文藝術風格。
蕭統曾旁搜廣求陶淵明遺文,編成八卷本的別集,並為之作序立傳。他對陶淵明詩文的品評,已臻六朝的最高水準,然而在《文選》中,僅收陶淵明八詩一文,數量上既遠遠不及曹植、陸機、謝靈運等大家,又頗遜於顏延之、鮑照、謝朓、沈約等名家,遂使後人對其評陶與選陶之間,認為存有極大的落差。第十三篇《蕭統評陶與〈文選〉選陶》一文,便是針對以極大落差為基礎所提出的種種看法,加以評議,證明並無落差。有極大落差此一誤解之所以形成,乃是由於既未從蕭統當時的語境來正確解讀其評語的意涵,又對蕭統的審美標準及選文尺度認識不足,不免以今律古的緣故。由此正可看出古今評陶品味的變化,故亦收入此文以供研究者參考。
《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原為近半世紀前的碩士論文,列為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二十五,台大文學院出版(一九六八)。由於早已絕版,偶然有人因尋找不易而輾轉求助,遂列作本書的附錄,以省尋找之勞。其中錯字甚多,蕪詞不少,自當稍加刊誤修訂。
對陶淵明詩文的會意,這十幾年來似較往昔有更多的觸發。首先這得感謝業師葉嘉瑩先生。先生於二○○○年以新出的台北桂冠版《葉嘉瑩作品集》十八種二十四冊悉數相贈,使我既驚喜又慚愧。先生一生不離詩詞,講學上庠,宏揚詩教,至今已六七十年。她既把孔子的「詩可以興」深化為生命的興發感動生生不已的力量;又對漢儒的詩教,捨其美刺的穿鑿附會,而取其有益於人倫教化的感人風力。此外,她又將詩詞評賞、詩詞創作以及詩詞理論探索集於一身,並與興發感動、人倫教化相結合,而成為其詩教的新內涵,既傳承於兩岸,又流播於美、加。其宏揚詩教時間之長,地域之廣,著述之多,無與倫比。她的詩教新內涵,帶給我極開闊的視野。
我也要感謝先師臺靜農先生。先生自一九九○年逝世至今的二十五年中,懷念他的交誼、為人及教澤的溫馨雜文,研究他的學術及藝文的論著,絡繹不絕,既加深我對他的了解與感念,也使我在關注文學之餘,開始學習接近書藝、繪畫以及篆刻之美,而豐富了心靈。他以章太炎、蔡孑民、魯迅三位先生為創造現代中國新文化的大師,也使我對五四以後新文化的源流,得到不少的啟發。
最後還要感謝兩位不具名審查人的鼓勵。謬賞之處,如謂拙作「清楚呈現淵明豐富、淵深、立體的圖像」,此正與我心有靈犀。我雖未必能至,心嚮往之固已久矣!是為序。
(本文節自《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一書序,該書由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作者是台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