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集
2022-12-30
二〇二三年一月號
北角(葛亮)

連粵名走到了大街上,深深地呼了一口氣。他的鼻腔裏,殘留着很濃重的香火味。自然,他手上還拎着阿嬤親手製的膶餅和芋粿。走到了春秧街上,他覺得輕鬆了一些。袁美珍約了舊同學喝茶,他便也不急着回家。先到「同福南貨號」買上一斤年糕,順便問一問大閘蟹上貨的檔期。眼下香港市面上的蟹,都說是陽澄湖的,自然不可盡信。這間老字號,總還是靠得住。然後呢,便是到隔壁「振南製麵廠」,買新造的上海麵。如今買地道上海麵的舖頭,越來越少。這街上,再有就是對面和「振南」打了數十年擂台的「雙喜」。總也不分高下。連粵名是吃慣了「振南」。上海麵軟滑彈牙,和香港盛行的廣東麵是大相逕庭。廣東的鹼水麵硬而乾,咬勁足,卻不合北角人的口味。他和袁美珍,便吃不到一起去。創辦這振南的人叫李昆,其實呢,倒是個地道的廣東人。傳說青年時曾追隨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唐紹儀任侍從官,故熟悉其喜愛的麵食。後來在堅拿道東開設「振南」,吸引了一班居港的上海人,便將麵廠搬到有「小上海」之稱的春秧街,也養刁了後來的福建人的胃口。福建呢,本不是美食之鄉,可是有先前上海人的講究,加上東南亞華僑的詭異的洋派。這春秧街上的味道,是斷不會寂寞的。上海南貨店內有售的鹹肉、火腿、鹹菜、年糕,閩地有名的魚丸肉丸、蚵仔、芋粿、綠豆餅,也一應俱全。話說廣東菜精緻可觀,連粵名是在心裏頭,卻另有自己的一番分庭抗禮。這是春秧街幾十年的生活,給他鍛造出來的。 

欲觀看全文,請登記成為《明報月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