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我們分享過昔日香港「姊妹港」的不同故事,通常都是列強在中國的殖民地,又或是英國在其他地方的港口城市,但其實還有其他例子:租界。昔日租界內,最多不同外國勢力存在的是天津,高峰時共有九國租界,不少在中國沒有正式殖民地的歐洲國家,也分得租界地一份,例如意大利、比利時等,還有奧匈帝國;此外,鼓浪嶼公共租界也有殖民中國的稀客:西班牙、丹麥、荷蘭、瑞典─挪威聯合王國這些二、三流國家,都有份「共同管理」。「天津奧租界」是奧匈帝國在中國的唯一租界,亦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短命的租界,僅存在了十四年多,看似無關痛癢,其實它的歷史意義被遠遠低估。奧匈帝國在亞洲也不是毫無野心,和今天我們對世界史的認識,頗為不符。
高官軍閥在奧租界買地建房
在十九至二十世紀,奧匈帝國依然是歐洲一大強國,面積位列歐洲第二,人口、經濟、文化、軍事實力都名列前茅,並不是後人看來的夕陽帝國。雖然這個多民族帝國很難挺過民族主義思潮,但假如不是在一次大戰戰敗,維持一定局面,並非不可能。雖然成為雙元帝國後,奧匈主要打算蠶食鄂圖曼(Ottoman)帝國的領土,而沒有積極向其他地方擴張,但也從未放棄國際大國的身份,例如在與己無關、討論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也獲邀出席。因此八國聯軍出兵北京時,奧匈帝國也名列其中,並派海軍參與實質戰鬥,更有指揮員戰死。當時德軍是聯軍統領,奧匈軍是聯軍內少有的德國盟友,參戰主要就是為了支援德軍,因此也受到關照,例如聯軍佔領天津後向北京進軍,一片之前由德國佔領的天津城區,就被交予奧匈軍隊駐守。平定義和團之亂後,奧匈帝國要求與其他殖民帝國獲得同等回報,雖然最終沒有得到任何在華殖民地,但因為管理了上述天津城區,結果也得到租界。
一九○二年,奧匈帝國與清政府正式訂立《天津奧國租界章程合同》,租界正式設立,這也是最晚成立的中國租界。這塊租界位於海河以東沿岸,與法租界隔河相望、與意租界相鄰,佔地約一千零三十畝。這片城區原是天津老城,住戶眾多,商業繁榮,並非比利時租界那種荒野之地。奧匈帝國難得有管理東方城市的機會,積極從基建入手,將租界中心商業區向周邊擴大,進行路面平整工程,建設了數條馬路,並一直存留至今。奧租界當局聯合意租界共同出資,讓比利時的電車公司修建電車線。隨着電車通車,租界沿線逐漸形成新的商業區,外商和華商紛紛將資本投入奧租界,令它成了時尚區域,既臨海河,又坐擁數條商業街,生活品質很高,深獲達官貴人歡迎。曾任民國大總統的馮國璋就在奧租界購置宅院,袁世凱也在馮宅附近購地建樓,如今二人相鄰的故居被合稱為「左右逢源」。此外還有不少民國高官、軍閥在奧租界買地建房,為奧匈帝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財富。
從租界到特別行政區
當然,這個「奧匈殖民地」是短命的。奧匈帝國在天津、乃至整個亞洲的軍事力量極為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匈在歐洲的戰況不妙,更不會想到在亞洲如何如何。一九一七年,北洋政府宣布以協約國身份對德國、奧匈宣戰,宣戰當天就派軍警進駐天津奧租界,奧租界就此被收復,改稱中華民國「天津第二特別行政區」。同期天津德租界也被收回,改稱「天津第一特別行政區」。戰後意大利作為戰勝國,曾要求繼承奧匈的租界,但不獲國際聯盟支持,令北洋政府的收回租界行為,得到罕有的外交勝利。
然而,奧匈帝國在亞洲就一定毫無希望了嗎?倒也不是。哈斯堡王朝的國家,本來是歐洲頂級強國之一,雖然奧地利帝國的海軍剛起步時,就在拿破崙戰爭遭到重創,但到了十九世紀末,除了英國海軍一枝獨秀,奧匈海軍在地中海也能稱雄,今天維也納不少博物館,都陳列了當年奧匈海軍的英勇事跡。跟隨八國聯軍到中國的奧匈裝甲巡洋艦上有一位名人,就是後來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的男主角的原型:特拉普(Georg Ludwig von Trapp,電影中為上校,現實是海軍少校),他在一戰期間擊沉敵船十二艘,成為國家英雄。奧匈帝國在八國聯軍之役中,有兩艘戰艦在中國海岸(之前還路過香港),戰後艦隻繼續留守中國,更成了史上進入長江內陸的最大戰艦,已經形成了客觀的勢力存在。當時德國以山東為勢力範圍,苦於沒有有力盟友支援,奧匈帝國的海軍,正是僅有的例外。假如不是一戰,以奧匈帝國的軍力,執意要在中國找殖民地,加上有德國撐腰,起碼不會像強租三門灣不遂的意大利那樣窩囊。
假如繼承北婆羅洲管治權
事實上,奧匈帝國在亞洲也嘗試過其他殖民工程,特別在東南亞,關注得比德國更早。例如在十九世紀中期,北婆羅洲(今天馬來西亞沙巴)的「租約」,本來落到美國人手中,但美國在南北戰爭後,一度放棄殖民亞洲計劃,租約就被美國人賣到英屬香港的英商手中──當然,「租約」也是從原來管治北婆羅洲的汶萊天猛公、蘇祿蘇丹國那裏分別連哄帶騙弄來。然後在一八七五年,這位商人又將租約賣給奧匈帝國駐香港領事貝克男爵(Baron Von Overbeck)。這是當時各國拓展殖民地的常見行為,通過「商業」名義,把遠方的土地主權確立下來。
貝克男爵希望把北婆羅洲殖民,而旁邊的砂拉越,也是剛被英國人布魯克家族搶下來,令自己當「白人土王」。貝克依樣葫蘆,拜訪汶萊天猛公、蘇祿蘇丹後,都得到對方正式官銜,以便建立自己的「國家」。假如成事,奧匈帝國(或奧匈帝國人)殖民北婆羅洲,不但會令亞洲列強爭霸出現全新玩家,後來德意志─奧匈聯盟在亞太區,局面也會豁然開朗。
可惜奧匈帝國政府當時拒絕提供財政支持,雖然貝克男爵已經聯繫了英國商人寶順洋行的鄧特兄弟(Alfred Dent和Edward Dent)墊支(他本來就是洋行的經理),但還是能力有限,最終被逼放棄。其實,只要貝克像布魯克家族那樣,更不惜一切地有冒險家精神,就是沒有政府正式支持,說不定也能製造既定事實,那時才考慮如何回本不遲。結果鄧特兄弟漁人得利,成立了「北婆羅洲公司」,繼承了北婆羅洲的管治權,並獲英國王室特許,開展殖民活動。當時國際社會尚未掀起海軍的軍備競賽,奧匈海軍也要到十九世紀九○年代才大規模發展,假如「北婆羅洲計劃」出現在當時,奧匈帝國的興趣,肯定完全不同。否則奧匈帝國又怎會長途跋涉,也要擠進天津建立奧租界?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但想像一個奧匈帝國殖民管治的北婆羅洲,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畢竟令人意趣盎然。
(作者為國際關係學者,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全球研究課程主任、國際事務研究中心聯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