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後,我馬上就去參觀了。
這個展覽的主辦單位,有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新華社、北京市八個部門。展覽佔據了整個國家博物館一層大廳,其政治規格、展出規模以及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在國家博物館的歷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的。
感官衝擊強烈 文宣傳統依舊
參觀的第一印象,是安檢如臨大敵,一大批新的安檢隊伍,接管了本次展覽的安檢工作,對原有安防作出了新部署。第二印象是人山人海,各企事業單位、院校都在組織參觀,參觀者數倍於以往。時值寒冬,館內熱度高、空氣濁,內外溫差大。截至本文殺青時,現場參觀人數已突破一百五十萬。第三印象是目不暇接,挑高二十八米的博物館一層,幾乎看不出博物館原有的建築裝潢。迎門西大廳的第一展區,是開篇視頻「偉大的變革」;南北長廊的第二展區裏,體積巨大的特製展牆,佔據了約三分之二的高度,各種現代化聲光電多媒體展具和實物展品,廣泛運用互聯網+、VR、AR等科技手段,給人以排山倒海般的感官衝擊。
展覽分為六個展區,主題分別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和「面向未來」。據展覽辦公室負責人向媒體介紹:六個展區中,共有二十七個單元,展線一千八百六十五米,擬展出照片一千六百餘張、文摘三十多幅、圖表一百六十多個、顯示屏近一百個,規劃展示較大模型七十餘件、大型沙盤十五件、重點實物近七百件,設計互動項目近八十個,各類展覽要素總計超過一萬項。
最初的三個印象,總體上給人的感覺是規格高、規模大,視聽效果強烈。展出的環境和氛圍,不像是一個國家博物館,倒像是國家級大型博覽會。模式猶如幾年前舉辦的「世博會」和近期的「進博會」,經濟搭台,政治唱戲,承襲了宏大敍事的中共文宣傳統。
修改黨國歷史 迴避敏感史實
第一展區開篇視頻《偉大的變革》,歷時三分半鐘。據外媒統計,「十八大以來」的內容佔兩分鐘,現任中共領導人有十次特寫鏡頭,高於毛澤東三次、鄧小平兩次、江澤民和胡錦濤各一次特寫鏡頭的總和。
宣傳片少不了追溯中共的創黨歷史,特別是毛澤東的豐功偉績,以打通「兩個三十年」,佐證中共政權的合法性。這其間存在一大悖論,毛澤東堅持階級鬥爭和蘇聯式的計劃經濟,誓言要「資本主義絕種,小生產也絕種」,消滅了中國的民營經濟,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四十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正是摒棄了毛澤東「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轉向「經濟工作為中心」,回歸被毛澤東否定的中共「八大」路線,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原點重新出發。這個歷史性轉折,沒有交代清楚前因後果,也沒有總結歷史教訓。
整個展覽的核心,是第三展區「關鍵抉擇—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擘畫」。約二千平米的中央大廳裏,南側是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位中共領導人的業績,正面和北側是現任領導人的內容。換句話說,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三十四年的歷程約佔展廳三分之一,近六年的敍事約佔三分二。有外媒問我為何如此布局,我答:「這種宣傳符合中國官場『注重宣傳現任領導人』的規律。」展覽辦公室負責人答記者問時坦言:「集中展示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戰略決策部署。」
同樣的宣傳主調,也出現在十二月十四日的北京人民大會堂: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中,上篇《壯闊東方潮》的時間跨度是從一九七八年到二○一二年的三十四年,下篇《奮進新時代》的時間跨度是最近六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歷史中,一共有過五位中共總書記,展覽只宣傳了後面的三位。第一位總書記胡耀邦,發動了「真理標準」大討論,對解放思想和啟動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二位總書記趙紫陽,不僅推動了早期的農村改革,到中央工作後,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也有非常重大的貢獻。不僅這兩位總書記成了歷史上的失蹤者。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對早期改革開放有功有過的華國鋒,也被刻意忽略。
尤需指出的是:展覽迴避了導致改革開放重大挫折的歷史悲劇—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
突出經濟成就 迴避政治改革
這場展覽的精華部分,是展現經濟建設成就的第五展區「大國氣象」,其中有「蓬勃發展的中國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中國製造成績斐然」和「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夢」四個單元,以圖文和各種模型、實物及高科技互動手段,集中展示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企業行業、重點和亮點領域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筆者注意到,儘管以經濟、科技成就高調烘托「強國夢」,但中美貿易戰中的爭議焦點—「中國製造二○二五」,卻被刻意迴避。另一抓眼球的展示是創意體驗空間 「時光博物館」,時光雜貨舖、時光音樂牆、聲音博物館、年代照相館、歲月交通局、時光打印機等項目,展現出四十年間民眾衣食住行巨大變化,引發了一波「懷舊熱」,每天都會引來大批觀眾參觀體驗。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整體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些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四十年所積累的社會矛盾和體制性腐敗,在展覽中卻沒有得到真實的體現。
當下中國面臨着社會分配嚴重不公,人民群眾未能公平分享改革開放紅利,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鄧小平擔心「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在開動全部宣傳機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年偉大成就之今日,卻無人敢承認改革失敗了。根據蘇寧金融研究院披露的數據: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從二○○○年首次超過警戒線零點四以來,自二○○三年至今,基尼係數從未低於零點四六,而最近三年,更是逐年增大,由二○一五年的零點四六二升至二○一七年的零點四六七。改革開放所標榜的「初心」—共同富裕,一直未能實現。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九八○年,中共高層鑑於毛澤東個人專斷、個人崇拜的慘痛歷史教訓,在鄧小平提議下決定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並發出《關於堅持「少宣傳個人」的幾個問題的指示》。一九八二年通過的《八二憲法》,規定國家領導人「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象徵着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正式確立。
要確保改革成功,就需要變人治為法治,防止權力過份集中。鄧小平曾警告:「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他在各種不同場合多次提出要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中共「十二大」修訂的黨章明確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趙紫陽所作的中共「十三大」政治報告,正式提出了「黨政分開」的執政理念。「六四」事件後,鄧小平仍堅持強調:「『十三大』政治報告是經過黨的代表大會通過的,一個字都不能動。」
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中國改革事實上已經停擺甚至面臨倒退。一九九二年鄧小平通過「南巡講話」重新啟動了經濟體制改革,但時至今日,政治體制改革都未能重啟。原有的政治體制改革舉措被逐步廢止,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等「毛病」捲土重來。近年極左思潮氾濫,尤其是今年初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引發了體制內外對開歷史倒車的普遍憂慮。
結語:
歷史不可違逆 倒退沒有出路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段歷史,是每個親歷者都有切身感受的話題,展覽強調了什麼,迴避了什麼,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失實的政治宣傳,效果難免適得其反。
閉口不提執政黨歷史錯誤與改革開放的因果關係,將先驅們的開創性貢獻一筆帶過,將開創的功勞和經濟成就歸於後來者,是對觀眾的誤導。一味追求「政治正確」、突出宣傳個人、隨意修改歷史的敍事方式,即便在正統馬克思學說語境中,也有悖於歷史唯物主義,更像是近年不斷被官方痛斥的歷史虛無主義。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的改變無可避免。由於政治體制改革半途而廢,四十年積累的社會矛盾也同樣無可避免。權力集中於一尊,也導致責任集中於一人。中共面臨一九八九年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現任領導人也面臨六年以來最嚴重的挑戰。在歌頌偉大成就的同時,若只談成績不談錯誤,沒有對歷史客觀冷靜的反思,中國未來的發展便缺乏可持續性。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敗教訓令人警醒—歷史潮流不可違逆,政治倒退沒有出路。
二○一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北京風雨讀書樓
(作者為內地近代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