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0-4-29
二〇二〇年五月號
香港醫護腹背受敵(王思啟)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漸至巔峰,感染人數以百萬計,死者也早破十萬大關。整個世界無論社會貧窮抑或富有,政府民主抑或威權,氣候濕熱抑或冰冷都成為了一個命運共同體,無一倖免。香港確診個案早已過千,然而今次付出的代價真的無可避免、不可抗力嗎?

鑑古知今 「翻舊帳」可知未來

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早在三十多年前已經開始探討公立醫護為何「巧婦難為無米炊」。短片「何時會醫好」剪輯了由一九八三年到近年《鏗鏘集》關於公立醫院的專題,當中有關「人手不足」以及「人滿為患」的記錄多年來從未缺席,是公營醫療歷久不衰的長期頑疾。

醫院管理局自一九九一年開始接替醫務衛生署管理全香港的公立醫院以來,都未能解決醫護不足的問題。二○○二年時,醫管局錄得大額赤字,政府不但沒有「開源」增加對醫管局的支援,反而認為有「太多」醫生,因此需要「節流」以減少人手,更減少醫學生名額,猶如殺雞取卵。一個中學畢業生由考入醫學院開始到成為獨當一面的專科醫生最少要十二年(文憑試畢業生要再多一年),即使近年增加醫學生亦不能補回十幾年前種下的禍根。斷層已成,遠水難救近火。

昔日因為常額病床爆滿而要加開的「帆布床」,現今亦只是換了結構更加堅固的額外病床,尤其在冬季高峰期,依舊堆滿走廊、廁所門口,甚至堵塞走火通道。如有突發事故發生,醫護與病人不能逃生,隨時「一鑊熟」。人滿為患的病房亦是傳染疾病的溫床,威爾斯親王醫院的8A病房便是二○○三年SARS其中一個重災區。

港府似乎並未有汲取教訓,曾計劃興建的三間傳染病中心,至今只有一間落成。港府更沒有利用SARS過後的十七年時間改善公共醫療的人手及設施,研究一旦疫症大流行的應急方案。

從罷工到政府的「安撫」

香港第一宗確診於一月二十三日,與迄今大部分個案一樣,屬外地傳入。同日武漢封城。醫護界眼見中國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加上SARS的沉痛教訓,於是早早提倡外出要戴口罩、勤洗手,並建議政府應盡早關閉中港邊境防止病毒輸入。可是政府置若罔聞,除了拒絕封關,連在公眾地方應否戴口罩都處處與前線醫護「唱反調」。政府不為所動,公營醫護工會「醫管局員工陣線」就是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倉促成立,而第一次會員大會討論的議程便是以罷工促請政府全面封關,阻止新冠肺炎病毒輸入。結果議案獲大比數通過,促成香港第一次醫護大罷工。與一般工運不同,醫護並無要求改善薪酬待遇,而是要求政府封關阻截病毒,並保證醫護能得到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

特首林鄭月娥反指罷工醫護「以極端手段」爭取封關是「不會得逞」。結果在醫護工業行動的第三天,輿論多傾向要更嚴把關,政府終於宣布「局部封關」。稍後連中國政府也認為需要對香港「封關」,從香港入境者要接受隔離檢疫。全民戴口罩最終也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有效的防疫措施,連新加坡都嚴格執行出門要戴口罩的法令。誰才是「monkey see, monkey do」,呼之欲出。

隨着疫情擴散,醫護角色越趨重要,政府也不得不姿態上稍微「安撫」一下。林鄭月娥於四月初公布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當中包括一項為「感謝醫護」而設。政府將豁免醫生(每年四百零五港元)以及護士(每三年二百三十港元)三年註冊費。醫護不但從未要求政府提供經濟援助,是次豁免金額亦少得可憐,令人不禁回想到當年林鄭月娥競逐特首時施捨了五百元給一名行乞婦人,都是一場「公關騷」,相對於被感謝的醫護,特首似乎對非法行乞者更慷慨。特首甚至拒絕承諾不對間接促成封關的罷工醫護秋後算賬。政府當年殺雞取卵縮減醫療開支,難保將來不會殺雞儆猴,迫害不聽話的罷工醫護。

不少香港醫護,尤其在高危部門如深切治療部、隔離病房及急症室等工作的,為了避免於武漢肺炎潛伏期內將病毒帶回家中禍及親人,都需要另覓居所自我隔離,直至洗滌期完結。雖然醫院管理局早前為有需要的醫護提供每日五百元住宿津貼,不過尋找酒店的過程困難重重。雖然必須的防疫措施令訪港旅客大減超過九成,酒店入住率理應大幅下降,為何醫護仍然一房難求?原來酒店會要求每位訂房的訪客填寫一份健康申報表,其中一條常見的問題就是「最近有否接觸COVID-19病人」。

有一位在內科工作的同事,不屬於「Dirty Team」,不過依然有治理過確診病人。試過去酒店訂房如實稟報:「我是醫護,每一次接觸確診病人之前都會穿全套個人防護裝備。」可是對於一些酒店來說顯然仍是未夠放心,如是這般就吃了閉門羹。縱然最後找到了住宿,亦難免感到沮喪。同一時間在地球另一邊的紐約曼哈頓四季酒店卻為醫護提供免費食宿。其中一位住客,急症室醫生Dara Kass對《紐約時報》表示:You can come back from a shift in the emergency room and still feel safe,已經是最大的「奢華」。脫下工作服後,醫護到底都是香港人,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存。喪鐘響起之時,不要問為誰而敲,其實是為你我而敲。」抗疫的事就交給我們好了,其他的事希望香港人可以與我們分憂,也為我們挺身而出。

(作者為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