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沒有人知道普京在二○二二年二月的時候看到的勝利願景是什麽,但距離克里姆林宮對外聲稱的「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已經過去十一個月,基輔政府在歐美盡力軍援下卻依然屹立甚至反攻。二○二一年前看似全球威權壓倒民主的風向,正隨着俄羅斯野心的破滅而化作飛灰。一方面,莫斯科政府的軍事行動觸動了歐美民意的最核心價值—和平,讓基輔的軍援源源不絕之餘也讓後特朗普時代的歐美一定程度上重新找到了共識;二來俄羅斯軍事行動雖然可以說是加深了朝鮮、伊朗和中國之間的政經紐帶,但俄軍的頹勢一方面讓歐美發達國家更為着急集中轉移自己的價值鏈到其他民主制盟國,另一方面也是成為盟友(尤其是北京)經濟上負累。更甚者,由於莫斯科的莽撞,北京政府不但失去了收復中國的「烏克蘭」,也就是台灣的時機,更是讓歐美和恐懼地區局勢劇變的印太各國連結更為緊密。
當烏克蘭在東歐正要拖垮俄國本已貧瘠的經濟和軍工產業的時候,北京不但要向俄羅斯以及伊朗朝鮮等盟友或明或暗「輸血」,中國更要面對蠢蠢欲動與中美雙方在經濟上討價還價的東南亞國家,以及正漸漸和美國脫鈎的經濟短期動盪。不過一年以內,曾經所謂的「東升西降」說法,北京原本的全球布局,隨着俄國在戰爭中逐漸顯露的外強中乾,以及美國繼續大刀揮向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雙重打擊下逐漸褪色;不錯,二○二三年將繼續是中美歐三方之間的博弈,但對北京政府來說,也是必須重整旗鼓面對歐美同盟的一年。
歐美團結 烏克蘭逆轉戰況
在戰爭開始以前,俄國的軍力一向被許多尚武的軍事迷極端神話化。然而,事實畢竟非桌上戰棋,包括本人在內的鍵盤軍師們都錯估了俄軍內部的腐朽、烏克蘭人的英勇,以及歐美罕見的制裁力度和軍事援助—以目前的戰況,烏克蘭幾乎已經徹底收復俄羅斯從開戰時突擊獲得的土地,更甚者俄羅斯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把克里米亞也丟掉—幾乎就等於美國和歐洲僅僅用了一年軍事預算的一小部分兼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將俄羅斯這個號稱全球第二強軍旅拖垮,可以說是極為划算。
根據美國國防部數字,自二○一四年起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總數達二百七十一億美元,僅僅是二○二一年美國全球軍售數字一千六百一十億的一小部分、美國二○二二年全年軍費預算—一點六兆美元的皮毛而已。更重要的是,歐盟似乎在烏克蘭事件上和華盛頓找回了久違的共識:根據歐盟《二○二○年度軍武出口報告》指出,目前歐盟領袖法國是唯一在二○一四年後對烏克蘭軍事出口(含援助)超過一百億美元的歐盟國家,達到一百六十三億歐羅。同時,在巴黎主導之下歐盟對於俄羅斯的制裁更是毫不留情,即便是極不情願的德國也在公眾以及聯合政府內綠黨的壓力下同意歐盟極為嚴苛的制裁,而效果顯而易見:根據《華爾街日報》引用大宗貨物數據供應商Kpler的數字指出,俄羅斯海運石油出口在歐盟十二月最新實行的一輪制裁後暴跌百分之二十二,而根據Bloomberg的統計,去年十二月俄國的聯邦預算赤字是破紀錄的三點九兆盧布(約五百六十億美元),俄國財長西盧安諾夫(Anton Siluanov)亦確認去年全年俄國赤字高達三點三兆盧布。
經濟數字以外,更重要的是歐美技術上和工業零件上的出口制裁:在缺乏飛行員和維修零件的情況下,根據The National Interest的報道,俄國空軍已經將原本該售予埃及的Su-35戰機轉交伊朗以換取精準導彈及包括「見證者—一三六」(Shahed-136)神風無人機的機群,特別是射程超過三百公里的「征服者」(Fateh)短程彈道導彈及達到七百公里的「真主之劍」(Zolfaghar)中程彈道導彈。以大換小的事實反映俄國支撐軍事的政經底蘊已經見底。甚至有消息傳出俄國曾經向朝鮮招手,希望朝鮮能夠派兵加入戰爭,又向平壤購買彈藥和火砲等裝備—一個前超級大國軍事頹喪至此,恐怕歷史也難得一見。
俄國莽撞動搖中國全球地位
俄國對於烏克蘭軍事行動的過份自信,反而弄巧反拙地讓盟友中國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本意希望以閃擊戰手法攻克烏克蘭的克里姆林宮,到頭來卻讓本來已經成為西方眾矢之的的盟友北京政府受到更大的挑戰,更讓中國喪失了「武統」台灣的寶貴時機。以開戰時以精銳傘兵部隊突襲基輔企圖「斬首」烏克蘭政府,以及以機動化部隊直進烏克蘭國境的部署來看,顯然這個「特別軍事行動」並非以長期戰為前提—恐怕普京本身是認為可以武力「一波帶走」烏克蘭,然後以外交手段迫使盟友(尤其是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製造既定事實,和二○一四年侵佔克里米亞手法如出一轍。作為中國的重要軍事盟友,如果說二○一七、二○一九年中俄在各自的「敏感地區」波羅的海和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都尚未是足夠明確的警號的話,解放軍在去年中國國慶前夕和俄國海軍一同通過對日本極為敏感的大隅海峽以及自從美國民主黨要員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以後,中國對於東亞地區武裝威脅漸大。
尚武的俄羅斯和中國的盟友關係對於中國在印太平洋地區的鄰國來說從來都是個夢魘。而聯想到一旦中國對於它的「烏克蘭」—台灣出手,日韓等鄰近東北亞國家固然如坐針氈,更不用提接到俄羅斯「訂單」和趁美國注意力放在歐洲而更為猖獗試射導彈和軍演的另一個北京盟友—平壤政府的威脅了。然而,當俄國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至此未見多少成果,甚至有覆亡之虞的當下,就將中國放在一個戰略上相當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戰事的失利讓中俄軍事聯盟的威懾力大大減少,二來俄羅斯攻烏引起的歐美盟友反彈出乎意料,因為對比起烏克蘭,歐美關注更多的產業鏈重地印太地區,一旦戰事爆發,歐美反彈力度恐怕只會更大。簡單來說,俄羅斯軍事行動的失算,打草驚蛇,讓歐美國家更為着力去鞏固印太盟友以外,更是讓北京失去俄國攻擊基輔同日閃擊台灣這個選項。
戰略上的轉捩點
根據《金融時報》引述五名中國高級外交官員指,克里姆林宮實際上一直將北京蒙在鼓裏,而我個人亦比較傾向這個說法,因為倘若中俄雙方有協調同日發兵的話,台海戰事恐怕早已爆發,亦應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協調動作。以當下的局勢來看,北京和俄羅斯的盟約不再有從前的價值,那麼中國重新在印太地區布局就頗有必要。從北京政府一直拒絕在物資上直接援助俄羅斯,只和「兩頭蛇」印度一起大力進口俄國廉價石油間接資助就可見一班;根據牛津大學附屬獨立研究所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的數據指出,俄羅斯是中國主要的天然氣(第四大)和石油(第二大)供應國,並且在澳洲煤被北京政府禁止入口後,許多東部省份轉移到購入俄羅斯產的煤礦。適逢經濟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陸逐向中國高科技發展開刀,比如美國早前對於高精度晶片出口從貨物到研發人才上的限制,以及企業(比如蘋果)由於不同原因撤離中國,可以說,北京正正站立在戰略上的轉捩點。
二○二三年,可以預期俄國戰情將更為轉下,在拉鋸戰中被歐美源源不絕的軍援慢慢碾壓;中國由於這個重要戰略盟友的委頓和莽撞引起印太鄰國的猜忌,加上自身經濟架構從出口調整到內需主導,中美歐三方博弈,去年是歐美主導,這一年在中國找到另一個突破口之前都將會繼續。
(作者為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