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3-2-28
二〇二三年三月號
從ChatGPT的出現看中美較量(馬玲)

ChatGPT的橫空出世,震撼了世界,也在中國引起了強烈的熱度和關注度。儘管目前大陸的中國人還不能直接使用它,需要爬梯子越牆,但有關於此的文章和視頻層出不窮,網上到處都有宣揚它的內容。ChatGPT的誕生,標誌着互聯網平台的內容生產模式,經過第一代的PGC(專家生產內容)和第二代的UGC(用戶生產內容)到了第三代的AIGC(人工智能生產內容),這無疑是個革命性的躍進。 

ChatGPT已能像真人一樣跟你聊天,接受你的任何詢問,它能撰文、能翻譯、能做題、能考試、能作曲、能編代碼、能寫論文、能寫小說、能寫劇本……而且比一般人做得好。 

為此,ChatGPT僅用兩個月就達到了一億的用戶,遠遠超過了以前所有的網絡大牛社交媒體,比在西方大為風靡的中國TikTok席捲的速度還要快許多。更令人感慨的是,ChatGPT目前只是個新生兒,它積累的數據參數越多會越聰明。估計數年後,它的各項能力可超越百分之九十的專業人士,大量白領會因它而失業。

在中國,有着熱鬧的炒作,也存在冷靜的思考。畢業於哈佛大學、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錢穎一指出,人工智能將使中國教育的優勢蕩然無存。 

愛因斯坦有句著名的話:「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這恰恰是中國教育最缺乏的,中國教育重在知識的灌輸,而缺乏訓練學生的思考方法和過人想像力。

為何美國能不斷創新? 

美國這麼多年來,能夠源源不斷地創新,推出了新能源、新材料、新醫學、新農業、新信息……這些原創驅動力來源並不僅是人才的問題,還有文化和制度的問題。美國為了遏制中國,聯合一些國家和企業限制對中國的出口,包括光刻機、芯片等,還在不斷推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不得不承認,除了光刻機和芯片外,中國還有不少尖端設備依賴進口,比如發動機、激光雷達、觸覺傳感器、醫院裏的檢測設備等等。中國雖然有強大的製造能力,但在尖端科技領域依然存在不少短板。縱觀世界科研發展過程,從投入到產出,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周期,基礎理論的突破往往周期更長,一般來說都要十到二十年。說到科研成果,一般認為主要依賴兩條路:一是砸錢,二是砸人。回顧過去的歲月,中國沒少砸錢,也沒少砸人。中國不僅本土培養了大量的理工科博士,也給美國供應了大量的理工科博士。 

有數據統計,美國的外籍博士學位中,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韓國。甚至美國一些尖端科技的發明和應用,就是華人科學家的貢獻。 

ChatGPT的發明者,雖然不是華裔,卻是俄羅斯裔,如果他生活在俄羅斯,必然不會有這樣的發明,美國的環境和土壤,造就了他這個「特殊人才」。美國能夠不斷發明創新,就是因為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人才。看到一個數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調查顯示,中國籍博士學位獲得者中,有百分之七十九點四的人打算留在美國工作。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回國呢? 

這是個已被提問了幾十年的問題,除了薪酬、環境、設備以外,最根本的原因,也許大家都心知肚明,自由的氛圍很重要。

中國跟美國的差距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跟美國的科技差距正在縮小,二○○七年,中國超過美國,首次成為世界上自然科學和工程博士最多的國家。近幾年,中國的高引用率論文和專利申請數量也都超過了美國。 

但中國的創新能力卻依然落後於美國,往往是美國創新後,中國亦步亦趨緊跟。已有人預測,中國雖然無力開發ChatGPT,但山寨版不會缺席,因為中國人的聰明勁絕不缺乏。 

關鍵是要開發比肩ChatGPT的應用,光有個人的聰明遠遠不夠,還需要更高算力的芯片、更高效力的算法、更龐大的數據,這三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中國數據不成問題,問題在高算力的芯片和高效力的算法。因美國制裁力度的不斷加碼,中國外部採購愈發困難,亦都成了進一步的短板和瓶頸。 

以華為來說,5G是基礎的連接,還需通過雲端和人工智能技術方可完成數字轉換,整個產業鏈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5G技術的研發到實施。美國的掣肘,也給華為增添了諸多困難。「我們和美國有多大的差距?」這句話,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九七八年就開始問,也是一直問到了今天。從一九七八年到二○二三年,中間已經歷了四十五年。 

客觀而言,這四十五年來,中國一直在急起直追。目前為止,中國在局部領域已出現領先美國的項目,除了華為以外,還有人工智能的應用,工業機械人在中國的應用已頗廣泛;超級計算機領域也走在前面,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已是全球計算能力最強的超級計算機。

現在,中國政府對高科技領域的投入,錢也好,人也好,均已超過美國。然而,為什麼還沒有趕上美國呢?一方面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也需要環境。 

從時間上看,中國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以後,科技方面會從不同領域一點點趕超美國,這個趨勢應該說基本確定,所以美國特別多焦慮,也加大了對中國的制約。從環境上看,中國的體制可以集中力量「幹大活」,但與此同時對人的束縛也限制了人們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揮。甚至有些研究十年或二十年都不見成效,是否能容忍這樣的「慢活」也是關鍵。 

在市場經濟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技術轉移人才是整個技術創新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環。中國的技術轉移人才,在相關企業中一般基本都處於邊緣部門,難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使命感。而在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轉移人才同樣處於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他們既無法評定高級職稱,又不能在經濟收入上佔據上峰。 

中國缺乏像西方發達國那樣的重要載體,即有影響力的技術轉移企業或中介機構,比如美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歐洲創新轉移中心、德國創新市場、日本的技術轉移機構等,中國需要補的短板還相當不少。 

美國ChatGPT的出現,確實給中國平添頗大壓力。美國的領先,時常以跨越的方式升級,中國若僅是跟隨的話,不可能在科技領域超越美國,所以這個較量是長期的,也是全方位拼搏的,而且取決於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因素。

人工智能發展要約束 

ChatGPT之類的人工智能,從正面看,可以幫助到人類,也可以彌補新出生人口下降帶來的勞力短缺;從反面看,隨着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和自主意識的無止境加強,有朝一日挑戰人類也不是不可能的。 

「外星人」馬斯克和中國三六零公司創始人、ISC互聯網安全大會主席周鴻禕紛紛擔憂告誡:人工智能的「潘多拉盒子」打開以後,存在着失控的可能,弄不好就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科技要發展,中國要追趕,但最後的人工智能發展邊界到底在哪裏?除了人類的自我約束以外,恐怕還需要聯合國之類的國際組織介入加以防範。

(作者為本刊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