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兩岸抗戰史研討會於二○二三年八月中旬在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隆重舉行。近年來兩岸關係因民進黨執政以及中美對立而趨於冰冷狀態,即使疫情已經「過去」,中共中央常委王滬寧也在二○二三年二月會見到訪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時,明言推動兩岸全面恢復交流。然而,自從二○二二年十二月大陸疫情「放開」以來,時至本文截稿之時,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旅遊觀光者仍然為數不多,大陸也未開放人民前往台灣「自由行」,兩岸社會之間的往來依然非常有限。正因為如此,更顯得此次兩岸合辦會議別具意義,北京也予以高度重視,事實上這也是疫情以來兩岸合辦最具規模的文化活動。
兩岸抗戰史學者雲集「陪都」
會議全稱為「第五屆中華民族抗戰史暨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由大陸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簡稱「中國抗史會」)及台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簡稱「中華抗協」)聯合主辦,國務院台辦及重慶市承辦。其中,除了兩岸眾多學者、學生與會之外,中華抗協率領一百多名會員包括九位國軍退役將領出席,國民黨內「最具選戰動員能力」的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上將亦包含其中。此外,行事低調、擔任中華抗協執行長的蔣介石嫡長曾孫蔣友松也隨團出席。
大陸方面,國台辦副主任潘賢掌親自出席並致辭、重慶市長胡衡華則設宴款待。會議由重慶市政府精心策劃安排,地點選在素有「重慶國賓館」之稱、也是今年四月馬英九前總統下榻的渝州賓館。除了高規格款待,承辦的重慶市政府還特地安排一行參訪重慶抗戰大後方基地各處抗戰遺址,包括黃山抗戰遺址博物館、空軍抗戰紀念園、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以及張自忠烈士陵園等。
本次兩岸抗戰史研討會的主題,結合開羅會議與《開羅宣言》迎來八十周年而展開,堪稱今年兩岸最早對此一歷史事件進行回顧與重新探討的重要學術活動。十六位學者專家分別發表了題目各異的演講,研討會除了聚焦開羅會議與《開羅宣言》,也涵蓋戰時國際軍事外交關係的發展路程。
開羅會議的雙重歷史意義
眾所周知,開羅會議是在抗戰仍在進行的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下旬,於埃及王國首都開羅舉行。當年獲美國羅斯福總統的邀請,蔣介石以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偕蔣夫人宋美齡暨國防最高委員會祕書長王寵惠等一行,由重慶起飛的專機奔赴開羅,出席四天後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及英國首相丘吉爾約定的三國高峰會。
戰爭期間召開的開羅會議有兩大主要議題,其一是盟國共同商議對日作戰戰略,包括制定援華方案及合作反攻緬甸的作戰框架;其二為形塑戰後國際秩序,尤其是日本所侵佔之領土如何處置等安排。會後於同年十二月一日對全世界公布《開羅宣言》,內容涵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所侵佔的領土,包括中國東北四省、台灣及澎湖群島應歸還中華民國等。
開羅會議無論對戰時以及戰後的中國還是世界,都是一次極具歷史性意義的重大會議。對中國而言,一洗近代以來的民族屈辱,首次以世界大國的身份,與美國及英國平起平坐,並藉此躋身「世界四強」(中美英蘇)。此舉也奠定了中國在戰後參與創立聯合國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繼而延續至今的「世界五強」(後加上法國)地位。
戰後秩序與琉球議題
對世界格局而言,另一重大意義則是揭開了影響深遠的戰後秩序重組的帷幕。筆者此次受邀出席,並着重探討會議期間「蔣羅會」就戰後琉球地位處置的討論,及作為會議成果的《開羅宣言》,對戰後並延續至今的兩岸琉球(沖繩)政策的影響。
今年四月至七月中國社會因主張反對「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的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本名:玉城康裕)的訪華新聞,而掀起了一波「琉球熱議」。其中的焦點之一,是關於「琉球地位未定」的主張,涉及戰時與戰後國際社會對琉球地位的處理及安排,相信是大會邀請筆者與會的主要緣由。
不過,圍繞戰後琉球是否應歸隸日本的立場,一九四九年之後的台灣海峽兩岸卻不盡相同,甚至是南轅北轍。台北基於開羅會議中蔣介石與羅斯福總統就琉球地位的討論及其結果,對一九五三年美國將琉球北部的奄美群島及一九七二年將其餘的琉球群島主要部分交予日本,透過外交部聲明,清晰表達「至為不滿」的立場。另一方面,北京官方當年則因基於意識形態的「反美鬥爭」,而支持沖繩人民「復歸日本」的訴求。時過境遷,如今日本快馬加鞭地在沖繩為主的西南諸島強化防衛,以應對「台灣有事」,觸動了北京的敏感神經,這是北京正在摸索如何重新定位琉球的時空背景。
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功不可沒
誠然,兩岸需要「整合」的,不啻是對涉及東亞地緣政治變遷的琉球地位的認知。眾所周知,兩岸所持對抗戰過程乃至國共誰才是抗戰主力或誰貢獻最大的觀點,並非一致無異。北京堅持中國共產黨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則強調抗戰勝利是蔣介石委員長帶領全國軍民浴血奮戰的成果。此次會議台灣方面的主辦方「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正是由曾經在抗戰時期參加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戰場的已故台灣行政院長郝柏村將軍生前倡議所創立,而抗協的主要理念,正是「還原歷史真相」。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兩岸在縮小抗戰歷史認知的歧異上有了一定的進展。過去「國民黨積極剿共、消極抗日」的立場,這些年北京官方已不再多提,「國民黨才是抗日主力」則在大陸社會逐漸廣為人知。此一現象的出現,兩岸抗戰史學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大陸抗史會與台灣中華抗協的合作與貢獻,功不可沒。
誠然,兩岸之間七十多年來的隔閡以及長年所累積觀點之分歧,非僅靠一兩代人的努力而得以消融。然而,誠如兩岸抗戰史研討會所呈現的「求同存異」的實踐,維持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正需要兩岸人民在各個領域,透過如此一點一滴的努力,共同邁向「心靈契合」的方向,始能達成。基於此理解及期待,也祝願兩岸抗戰史研討會得以長久地續辦下去。
(作者為武漢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兼執行主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