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八月有兩則新聞引起各界關注。一是廉政公署罕有地在調查階段公布調查對象,涉事的是中文大學心血管基因組醫學中心,看看是否有人貪污(該聲明發表時未有人被捕)。一是有傳媒披露,立法會議員投票時出席率低,京官表示關注後,多名議員馬上有各種解釋和改善建議。
廉署能採取的最佳辦法
先談廉署新聞。一直以來,廉署的慣常做法多是在調查有結果並進行檢控時,才公開案件及涉事人士。但這次,外界用「罕有」一詞來形容廉署提早行動。廉署則表示,每宗案件都會「依法按既定程序處理」。不過,廉署未有解釋為什麼這次的處理手法與慣常不同,也未有說明是否已修改調查政策。
與此同時,中文大學正受校董會改組的新聞困擾。三名立法會議員校董的建議與大部分校董的主流意見不同,但已在立法會強力推動。廉署調查的醫學中心總監羅聞亞,正是中大校長段崇智夫人。這無可避免地引起外界猜測和疑慮,兩者背後是否有某種聯繫?
廉署現時的做法,進可攻,退可守。如果證據確鑿,那就起訴;如果不能控罪,按慣例毋須交代或道歉,也是常情。不過,當廉署調查和校董會的新聞同期出現時,無論是巧合或事出有因,外界的疑慮(不是動機,而是客觀效果)也變得不無可能。疑慮包括:
─在調查階段罕有公布行動,會否導致外界對該中心及當事人產生負面效果?甚至變成人格謀殺?
─會否出現「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效果?
─廉署秉公辦理,但會否在他們的原意和工作以外,讓他人孕育株連文化?
必須指出,上述疑慮屬於猜測,暫無實據,廉署和各界有反駁和不相信的權利,但出現疑慮已是現實中發生的事,置諸不理反而不妙;等如廉署公布案件「正在調查」而未有答案,但引伸出來對該中心和當事人的負面聯想,也是在現實中已發生的事。問題是主流民意對事件如何判斷,怎樣看廉署的形象。眼前可見,即使對廉署形象沒有太大損害,但也無好處。
除非廉署能採取最佳辦法:一、盡早解釋為何這次改變處理方法?二、調查後盡快公布結果,或檢控,或結案,而不是懸案或沒有答案;這樣才能證明廉署的調查行動是有需要的。三、在可能範圍內,努力用不同的辦法,釋除外界上述疑慮。
這些角度都是為了廉署的形象着想。上述第一、二點,如果成事,對廉署百利而無一害。至於第三點,也許有關方面認為無需要;但如果不做,可能積累對廉署不好的負面印象。其實,現存的辦法已經很多,關鍵是做不做、如何做,以及做了效果如何。
廉署憑實績取得市民認同
談到廉署的形象和聲譽,應該是不錯和有品牌的。但如果掉以輕心,或在時移勢易之下不能把持,居安思危,不排除會逐步消退。在此,不妨以古鑑今。
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初來報到時對香港不了解,曾向北京反映「廉署是針對中資機構的組織」,其中一部分工作是「情報」。許家屯還指,廉署對一些涉及中資機構或中方人員的案件進行調查後,無論是否有真憑實據,最後決定權都不在廉署,而在港督(因為廉署是獨立操作,只向港督負責)。所以,港督就利用這些案件,無論公開或不公開,作為跟中方周旋或談判的籌碼。概而言之,在許家屯的印象中,廉署就是港英政府的政治工具。
後來,廉署憑其實績,取得市民的認同。北京怎樣看回歸前的廉署,影響不了市民對廉署的評價。這是非常值得珍 惜的。
不過,不要以為政治影響不了調查工作。政界過去有傳聞經常掛在嘴邊,就是被北京指為「千古罪人」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快要回歸時研究和處理「胡仙案」(誇大報紙發行量的「篤數案」),認為「證據確鑿」,並間接讓外界知悉事件。不過,他當時決定不採取檢控行動,讓案件順延到回歸後,由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跟進和處理。一九九八年三月正式成案,但最終因為律政司司長干預而沒有起訴胡仙(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不過,另有說法指彭定康其實證據不足,而律政司的決定也符合公眾利益。
英國傳媒後來傳出消息,彭定康老謀深算,此舉是「兩面刀」──如特區政府控告胡仙成功,則是「自己人殺自己人」;如不檢控,或檢控不成功,則突顯「香港回歸後變成人治社會」。
上述傳聞言人人殊,有人認為是子虛烏有。所以,今天的官員可以代當年的官員澄清,以保廉署聲譽。
不容兼任立法會和區議會?
至於立法會議員投票時缺席的新聞,外界關注的重點不在於缺席原因,而 在於:
─為什麼待京官關注事件後,立法會議員才緊張起來?立法會議員是向香港市民負責,還是向京官負責?
─官方和建制派常說,沒有「反對派」(指泛民連營)阻撓,立法會的運作暢順,效率提高,責任感增強。可是,現在立法會已是清一色建制派,投票竟然經常缺席,這又如何體現「完善選舉制度後的良好效果」呢?
─不少立法會議員馬上提出改善方法,但也有議員埋怨「傳媒抹黑和製造事端」。如此一來,市民看得更清楚了。
所以,政圈最近流傳有關方面可能有新的做法,就是改變同時擔任立法會和區議會議員的做法,以後不能兼任。一來因為僧多粥少,願意投身報效香港的建制派人士愈來愈多,而立法會和區議會的席位加起來也不能滿足所需,所以不容許兼任,以便騰出更多位置容納「愛國者治港」。二來因為區議會是訓練政治人才的基地,「有料的」可以儲備起來,日後培養為立法會議員。
總之,市民關心的是議員表現。既然市民監督不了,京官代為監督也聊勝 於無。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