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經歷了社會動盪、疫情,以及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壓迫,香港前景前所未見的不明朗。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從卓越獎學金計劃看港府施政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小文〈放棄年近六十萬獎學金 立志成為港版鋼琴家〉,講述香港培養的年輕鋼琴演奏家陳思慧要上大學了。她已經獲得國際名校的錄取通知,並獲得香港政府提供的卓越獎學金計劃,每年可以得到三十萬港幣的資助,加上外國名校的獎學金,合計起碼有五十至六十萬港幣。
但陳思慧謝絕了所有國際知名學府的邀請,放棄了所有英國、美國藝術學院發出的入學通知及獎學金,決心留在香港深造。
遺憾的是,要參與香港政府卓越獎學金計劃,就必須讀外國名校,所以留港的決定令她也失去了香港政府提供的卓越獎學金,也意味着傑出學生留在香港是不被獎勵的。你要留在香港就只能放棄巨額獎學金,這在香港教育局頒發卓越獎學金計劃歷史上也是極少有的。
我向港府發信,希望在現在的形勢下改革卓越獎學金計劃,因為該項安排對成績同樣優異傑出又願意留在香港繼續深造的精英學生極不公平。政府鼓勵出國讀名校雖難非議,但不能排斥在同等條件下願意留港繼續學習的學生,畢竟香港也有國際排名前列的大學。這些年來,熱愛香港、想留港發展的學生被排除在卓越獎學金計劃之外,得不到政府鼓勵和支持,實屬偏頗。成績優異的香港精英學生,如果要去內地的北大、清華這些國際排名靠前的名校,同樣也不在政府鼓勵資助的卓越獎學金計劃內,這既不符合培養愛國愛港學生的原則,也不利解決香港學生人心思離的現況。
香港教育局給我回了信,大致上講了鼓勵出國留學的意義,隨後表達,留在香港的可以申請香港的獎學金等等。
政府沒有明白我的意思。第一,既然現在強調的是愛國愛港,是否更應鼓勵那些同等條件放棄出國留在香港的優秀學生?社會不安定,現時的香港年輕人紛紛尋找機會遠赴海外,只要有條件就到國外讀書深造,不留戀香港。鼓勵願意留下的,這不就是政府應該做的嗎?第二,這其中並不為獎學金,而是一份榮譽、一份肯定。既然政府定位強調愛國愛港,就應該在政策實施中具體肯定這樣的選擇,否則就是自我矛盾、方向不明確。
回歸前後,香港定位一直很清晰,無論在內地改革開放前後,香港都能以自身的獨特優勢為國家及世界提供服務。如今的香港陷入逆境之中,香港財庫局前局長馬時亨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指,現時香港經濟是近二十年來最差,整體經濟弱,各行各業都面臨困境。言下之意就是:至今沒有看到政府有什麼好的對策,因為今時今日的香港定位不清楚。
最嚴重的還不是在眼前的問題,而是香港前景變得越來越模糊了。未來香港會怎麼樣?會走向哪裏?可能包括特首李家超在內的香港高官都心中無數。比較勵志的話就是「有祖國做堅強後盾」,融入大灣區就是香港最好的未來。
但要知道,大灣區所到之處個個都有祖國作後盾,香港要融入其中又以什麼優勢互補?無論在國際市場中還是在融入國家發展中,香港究竟是一個什麼角色?如果港府的規劃至今還理不出頭緒,那制定的所有的政策都只會呈碎片化,看上去璀璨、能局部解決一些問題,但無法讓香港走出根本困境。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公共財政這方面都幾難搞,我想不止是財政的問題,而是香港的定位是什麼……香港目前的定位不倫不類。」定位簡單的說就是找到你的位置,你能起到的作用。香港在區域發展甚至在世界範圍的位置決定了其價值。明白或者確立身處的位置才能清晰自己的發展方向。尤其是一個處於轉折點的都市,確定了發展方向及追尋的目標,在戰略上做出清晰的指引,以戰術的靈活性服務戰略,才有希望走出困境。
上任一年多的特首,頻繁出現在公眾場合,忙忙碌碌看似很辛苦,但施政往往就抓不到重點。比如,政府熱衷推夜市,這當然也可以做,但比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比起香港的房市,可以產生的效應那就小多了。政府以解決眼前問題為目標,啟動夜市、招攬人才,不能說做錯,但在大定位沒有確定下,這只能是小打小鬧、小修小補,僅此而已。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出席活動時表示,歐美資金已不太接觸香港的資本市場,近期在香港上市的新股,融資金額度也不高,港股的困境,已使投資銀行持續裁員,律師和會計師等行業也被波及。她表示,香港不能再依靠外資,要另找出路,例如積極吸引中東政府的主權基金到香港等。
這話真有語病,「不能再依靠外資」,中東政府的主權基金不也是外資嗎?說到底,香港的歷史定位離不開外資。無論怎樣的環境,政府應該思考為什麼外資不來,積極創造吸引外資的條件,而不是放棄。
機場服務與香港印象
我一位澳洲的朋友在國慶假期間從日本轉道香港,晚機返澳洲。因為行李多,希望可以在中環機鐵站辦理行李託運。晚上八點左右打車到達中環機鐵站,令他吃驚的是,中環辦理登機手續櫃台一遍漆黑,原來在下午三點已經關門了。
最尷尬的是,從的士下來沒有行李推車,幾件行李要自己來回跑推到樓下的機鐵站去坐機鐵。他抱怨,以前香港就是以優質服務獲得青睞,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定位服務產業,就應該服務優先。雖然可以考慮成本,但增加一些手推車,有一個管理人員看着,這也沒有多少成本卻能保持香港服務的質量。否則,沒有服務的香港,形象就會越來越差。
香港該如何發展定位,誰對這些問題更着急呢?
(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