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五十年前猶太人的贖罪日,即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敍利亞與埃及突然分別攻擊他們於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及西奈半島,這場戰爭也只打二十日就結束,戰爭結束時,以色列全面收復了戈蘭高地與西奈半島,敍利亞與埃及再一次吃敗仗。當年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之下反攻,將這場戰事局勢逆轉時,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發動「石油戰爭」,即所謂的石油禁運,禁售石油給美國及其支持以色列的盟國,從那個時候開始,石油就成了武器,石油輸出國也從中取得巨大的利益。當時,石油價格在短短一年,從每桶三美元漲至十二美元,中東石油國家也從一窮二白變成富有國家。今年的十月七日,即當年贖罪日戰爭的五十年後,以色列佔領地加沙地帶的武裝組織哈馬斯突然向以色列發動襲擊,不是打死幾個人的那種襲擊,而是發射五千枚火箭、從空而降的滑翔傘武裝分子、乘橡皮快艇從沙灘登陸的武裝分子及推倒邊界土牆而進入以色列境內的武裝分子同時大批侵入……以色列也的確被殺個措手不及。
馬上,媒體上出現了大量預測新石油戰爭就快爆發的預言,國際石油價格也一度上升,可是很快又回跌了,油價基本上相當穩定。至執筆本文為止,新石油戰爭沒有出現,歷史沒有重演。
石油危機和意外的甜頭
歷史不會經常重演,一九七三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本是這些回教產油國家為了教訓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及其盟國而發起的,但是其後這些產油國意外地享受到巨大的甜頭,也就紛紛繼續享受這筆意想不到的金錢。通過控制產量來維持石油的高價格,但不再是戰爭,不再搞禁運,純粹是為了賺錢。
如此相安無事到一九七九年,石油大國伊朗的國王被推翻,取而代之的就是執政至今的回教政權。伊朗國王是絕對親美的國王,因此推翻他的結果當然是伊朗被制裁,石油不准出口,於是,石油價格再度狂升,很快地由每桶十三美元漲至三十四美元,此為第二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帶來的是史上最嚴重的通貨澎脹。現今傳媒經常說目前美國的通脹率創下四十年新高,四十年前也就是一九八三年,自一九七九年的石油危機影響長達五年,其中另一個理由是伊朗革命後,在美國支持之下,伊拉克突然發動戰爭攻打伊朗。伊拉克也是一個產油大國,兩個產油大國打仗,油價自然又上漲,這一漲,導致全世界都面對經濟衰退的壓力,高通脹再加上經濟衰退,經濟教科書稱之為「滯漲」。
為什麼歷史不再重演?為什麼回教產油國家不再聯合起以石油為武器來對付以色列?
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些回教產油國家眼中,哈馬斯是比較激進的組織,除伊朗外,正在享受目前相對高油價的產油國都相對厭戰。這些國家中,有些已公開說哈馬斯不代表全部住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另外,在一九八二年以色列也歸還了一九六七年佔領的西奈半島給埃及。埃及、敍利亞、約旦都公開支持讓當年以色列佔領的加沙地帶、戈蘭高地及約旦河西岸組成巴勒斯坦國,這些國家也明白,不論發動什麼戰爭,都無法阻止美國支持以色列,中東國家不論是用火箭大炮,坦克或是石油,都不可能改變現狀。維持現狀,好好地享受目前正處於高價的石油收益不是更好嗎?
最近在美國的拉線之下,沙特阿拉伯更表示有意與以色列建交,若真的要建交,如何再有理由發動戰爭?因此,近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有分析指哈馬斯的目的就是決定犧牲自己來阻止沙特阿拉伯與以色列建交。相對而言,此舉暫時是成功的,但是也可能只能拖慢建交的步伐,因為美國不會放棄這方面的努力,美國會以利誘的方法推動沙特阿拉伯與以色列建交,甚至推動沙特阿拉伯增產石油以壓抑油價……已經有傳媒報道說美國會協助沙特阿拉伯發展和平用途的核子力量,這是沙特阿拉伯夢寐以求的事。
被制裁者反成最終得益者
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聯手減產,其實不也是另一場石油戰爭嗎?因俄烏戰爭,美國制裁俄羅斯,而俄羅斯也是石油大國,石油大國被制裁,與當年伊朗推翻國王後回教政權被制裁而導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這不是歷史重演嗎?制裁造成短缺,短缺造成漲價,最終得益者竟然是俄羅斯及其他產油國。
不過,石油是一種絕對投機的產品,可以是每桶一百多美元,也可以以負值為到期的石油期貨結算,石油負值的事件還不是很久之前的事,是剛剛發生於三年前的事。
(作者為香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