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二○二四年的香港要拉開新的發展大幕,未來到底該走向哪裏?一是繼續發揮香港固有的優勢,繼續香港曾經輝煌的產業;二是重新尋找新路,走出符合自己特質的路來。在二○二三年進入二○二四年的子夜一刻,維多利亞港夜空被璀璨奪目的煙火點亮,香港以號稱歷年最大規模的「香港跨年倒數」,以史上面積最大、歷時最長的除夕煙花音樂匯演迎接二○二四年,開啟了一個「之最」。
元旦這一天,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社交平台發布短片,回顧二○二三年香港出現的新氣象、新變化,同時也提出了二○二四年的兩大工作目標。
李家超表示,香港去年走上「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新征程,展望二○二四年,特區政府會推動發展兩大目標,一是增強發展動能搞活香港經濟,二是改善民生。
毫無懸念,香港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會、也不該忘記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聞名遐邇的香港。回歸以後更是,在一國兩制下,沒有發展就會有隱患。鄧小平強調香港的繁榮穩定,某種程度就是指出了,沒有發展也談不上安全就沒有穩定。同時,沒有發展,改善民生也只是一句空話。這是香港從來沒有放棄過的。
展望未來,李家超表示,只要社會各界同心合力,二○二四年的香港一定更勝從前,在國際舞台上變得更耀眼奪目。
特首的表示讓人很有信心,但香港的發展,真不是僅僅「只要社會各界同心合力」就一定能成的。自從把泛民主派人士打趴下後,香港根本已沒有了反對聲音,政府主導下,不同心合力也難。
問題是,除了「同心合力」,最重要的是方向,香港往哪裏去才是發展的捷徑,才會到達收穫的季節?
外資撤離 金融中心失色
特首期待二○二四年的香港一定更勝從前,遺憾的是,專業機構沒有順從着說。滙豐環球研究下調香港二○二四年實際GDP增長,由此前的百分之三點二下調至百分之二點八,指出過去拖累經濟的因素將延續至今年,加上通關效應已消退,增長可能會減慢,而在高利率環境下,樓市今年仍會繼續下跌。
香港政府此前也已將全年增長預測下調至百分之三點二。大華銀行表示,將香港二○二三年經濟增長預測由百分之四點二向下修訂至百分之三點五,而二○二四年增長百分之二點五的展望則維持不變。
為什麼金融機構對香港的信心高度不足?看恆指表現就知道了。恒指曾跌至一萬六千三百八十九點的新低位置,正好回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創下的一萬六千三百六十五點的價位。香港回歸二十五年,股市浮浮沉沉又到回歸前。二○二三年十二月和全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為九百八十六億元及一千零五十億元。而香港曾經有過逾三千億的成交額。
外資、外企走了。如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的《二○二三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今年只有一千三百三十六間外資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較去年減少七十五間,跌幅超過百分之五,較二○一九年高峰期的一千五百四十一間,更跌了百分之十三點三,也是自二○一二年以來數目最少,創下了十一年來的新低。外資外企的撤離,是香港金融中心失色的重要原因。
作為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金融服務業(二○一九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二)、貿易及物流業(百分之十九點八)、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百分之十一點九)、旅遊業(百分之三點六)是香港經濟的四個傳統主要行業。金融服務業一直是本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截至二○一八年三月,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是僅次於倫敦和紐約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在亞洲排名第一;其中,銀行業、基金管理業、證券業、保險業服務範圍憑藉完善制度及高度的自由開放,服務範圍遠超本土,在亞太區內舉足輕重。香港是全球最活躍及流動性最高的證券市場之一,截至二○二○年十二月底,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五,上市公司數目超過兩千五百家,總市值達六點一萬億美元。據國際結算銀行調查顯示,二○一九年,香港是亞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外匯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額達六千三百二十一億美元。如今,這些輝煌已成歷史。
轉型忌病急亂投醫
很顯然,香港要麼哪裏跌倒就在那裏起來。港府應該着力研究,如何重新扶植傳統行業重新出發,因為數十年的積累打下的基礎,方向對頭措施得當,容易東山再起。相信政府願意做,但目前來自國際的阻力很大。要麼就是轉型開辟新路。開辟新路自然要依據香港本身的優勢,而且需要有重要價值。政府想做的很多,包括有段時間推廣夜市,大搞「香港夜繽紛」,這類運動式的推廣,對經濟發展一方面不是長久之計,另一方面帶動的發展有限。
不久前,看到特首在社交網站發文,指到維園觀賞ATP男子職業網球巡迴賽的決賽,與觀眾一樣看得非常投入,又感謝世界各地的球手來港參與這項國際性體育盛事,指很高興看到多項國際盛事相繼重臨香港。他說,政府將繼續積極推動本地體育、旅遊和文化業發展。政府會繼續積極推廣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盛事之都,展現香港的魅力,吸引海外旅客來港。
從「夜繽紛」到「盛事之都」,香港現在有些病急亂投醫,什麼都想做,但恐怕最終是勞民傷財,投入多,產出不見得多,對香港的整體發展不見得有大的利好影響。當然,政府也希望成為創新科技之都,成為優秀人才之都,甚至還有教育之城等等。如此重新開拓都可稱之為出路,但需要明確的是,不能丟了西瓜揀起芝麻,也要考慮既要求遠水,也要救近火。
經過了二○一九年的動亂,也經歷了三年疫情,衰退的香港再用花拳繡腿也毫無用處,市場經濟不相信空泛的口號,需要戰略思考,也需要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
(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