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圖)在續任生效後不到十天辭職,不少校內師生都感到意外。他們以為早前的事情應該隨着校董會改組而告一段落,但後續事件卻陸續有來,副校長吳樹培被即時解僱;段崇智辭職,更是對中大師生一大打擊。
無論段崇智的決定是因為意興闌珊,還是另有原因,這個事實已無法改變,但後續效果(尤其是負面效應的後遺症)如何避免?才是重要的問題。不妨從以下四方面思考:
其一,段崇智辭職後,前中大校董會主席梁乃鵬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中大決定與段崇智續約時,校董會內無人反對,包括現任校董會主席查逸超和校董張宇人;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也沒有過問,更沒有反對。此外,消息稱時任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同樣搞科技的)也表示支持。既然一切順利,為什麼續約後又發生連串事件?還有,中大由二○○九年開始已討論精簡校董會,只是種種原因導致進度緩慢,不存在抗拒的問題,不應指摘。後來對段崇智的指摘集中在二○一九年的「中大事件」,認為他的「處理方法未如(某些人的)理想」。但梁乃鵬指出,段崇智一直與官方和警方保持溝通,事後並恢復過往的合作;所以,不應「一次錯就成日被人記住」。
如果這些問題的因果關係不能理清,將會令人擔心「大學自主」、「學術自由」可能逐漸消失,泛政治化取而代之。果真如此,日後大學校長將如何作為?即使公開招聘,也會令不少有能之士望而卻步。這對香港好嗎?
有否同時考慮務實和實務?
其二,普羅大眾不會深入分析中大架構,董事會改組是否合理等細節,但在連串事件中,市民都會感到:應否把社會事件的責任全推在校長一人或幾位校方成員身上?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是意氣之爭,甚至有株連之嫌。
此外,即使段崇智受到某些指摘,但他自上任以來,不斷提升中大的整體水平,在國際排名上不斷提高,跟內地的關係也有質量和實效的發展,中大在內地的校務和其他合作都是過去任何時候都比不上的。中國教育部和各地政府以至高等學府給予高度評價,還經常邀請段崇智北上交流。這麼多的成績和貢獻,怎可以「因為一次事件而一筆勾銷」?
這體現了內地和香港不同板塊的出發點,是同時考慮務實和實務?還是既不務實也不理實務?
國際上的「玩嘢」
其三,這次事件會不會影響香港日後的國際交流,有待觀察,但必須盡早「消毒」。段崇智是國際知名的再生醫學專家,外界一般相信,即使他受到某種壓力,但辭職後仍會努力推動香港的國際交流,不會「玩嘢」。不過,「玩嘢」可能陸續有來,分別只是來自何方;必須擴闊視野,才能避免。
按目前國際形勢,西方國家正不斷擴大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裁,但即使如此,西方學術界始終跟官方的取態不同。他們不想因為政治而影響正常的學術交流,這種態度促使外國政府未能隨便有具體行動。但段崇智辭職後,歐美政府會否借題發揮?值得關注。
最近的典型例子是,除美國之外,加拿大也拿出「辣招」。該國政府宣布,基於它的國家安全考慮,禁制以聯邦資金資助與一百零三家外國實體的研究項目,當中以中國的大學最多,共八十五家,指它們對加拿大有「最高威脅」。禁制還涉及十一個敏感技術領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等(這些範疇中大都有研究);加拿大更把禁制範圍擴大至申請資助的研究員(不單以機構為單位),必須與「威脅國安的外國組織或機構」劃清界線。中國對此強烈不滿,堅持反對,但你不「玩嘢」,別人會「玩嘢」,你不搞人,人會搞你;在香港如是,國際更如是。況且,加拿大是「五眼聯盟」成員之一,它的禁制交流政策會否擴大到澳洲、英國和新西蘭,不得而知。但關鍵是毋須授之以柄,段崇智如因政治化而辭職,那麼外國同樣可以因他的辭職而政治化。所以,即使操作的人不理會大局,決策者也應該想得細緻。
現代價值觀的角力戰
其四,中外角力不單是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科技戰,現代價值觀也是一場持久的角力。要打贏這場仗,宣傳機器和宣示的內容都十分重要,而這方面卻是中國的弱項。近年來,中國雖然不斷努力爭取話語權,但實際效果有限,所以經常受到干擾性的攻擊。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及有關成員國為例,上月在審議包括港澳特區在內的中國人權狀況時,不斷窮追猛打。這些動作雖然難以構成實質影響,但總要浪費精力,忙於應付。
今年的人權理事會會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香港非政府組織提交的意見書比上屆多出兩倍,由十六份增至五十五份,但大部分來自建制友好團體。很多過去曾提交意見書的非建制團體和泛民組織,都因為種種原因(例如解散或自身考慮)而沒有提交。表面上,輿論有利於港府,但外國恰恰把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解讀為香港的表達自由愈來愈少,自身安全的危險意識卻愈來愈重。
建制人士經常說,不怕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他們經常引用英國國會每半年發表一次的香港形勢報告,中國已不放在眼內,所以可以繼續按現時政策行事。但問題是,現行政策引起的傷痛不會在外國體現出來,在香港人身上卻觸碰如電,不是電療,而是電傷。
上述四點都是客觀現象的表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眼前還要觀察中大遇到的劇變會不會傳染到其他大專院校;不單要止血,還要造血,才不致失血太多而死。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