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自二○一九年國事訪問意大利、摩納哥及法國三國後,相隔五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出訪歐洲,在五月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及匈牙利三國。兩次訪歐之旅相隔五年說長不長,但不論是國際政治格局及環球發展均有着深刻的變化︰新冠疫情爆發;俄烏戰爭及以巴衝突全面升級,直接衝擊全球治理體系;「中美脫鈎」及「去風險化」成為西方國家應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主旋律,令人擔心「新冷戰」是否已悄悄降臨。在這些結構改變的前提,如何了解習近平訪問歐洲的意義,以及如何解讀訪問成果,對了解未來中歐關係的互動,以至西方對中國的取態,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中歐關係的北京版本︰
這些年來始終如一?
因為工作關係,筆者過去一直研究及分析中歐關係的改變。然而,回到這次訪歐之旅的結構框架,筆者還是先回到十多年前分別由兩位知名國際關係學者亞胡達教授(Michael Yahuda)以及沈大偉教授(David Shambaugh),令筆者畢生受用的十六字真言︰「殘酷距離」、「貿易至上」、「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簡而言之,儘管中國與歐洲屬於同一地理板塊,但歐亞大陸(Eurasia)兩端的雙方其實沒有直接地緣政治衝突,甚至涉及地緣政治利益的議題要處理。因此,雙方外交關係的重點往往是放在經濟及貿易爭議,由以往歐洲企業如何進入中國市場以獲取市場開放紅利,到今天歐洲企業如何與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及歐洲市場競爭。而中國審視中歐關係的基本角度,從來是以中美關係來定調,希望借拉攏歐洲諸國來對抗美國在國際政治及貿易的霸權行為。中歐關係在冷戰時期是中美及中蘇關係的附庸品,在冷戰後也是中美關係的附庸品。即使面對日益整合的歐盟政治及外交政策,北京的外交取態是以建立國與國雙邊關係為根本而非直接面對歐盟︰對上一次習近平主席訪問「歐盟首都」布魯塞爾已是十年前,而當時國內媒體的報道多以「習近平主席對比利時作國事訪問,並訪問歐盟總部」,彷彿訪問歐盟總部是國事訪問行程的其中小環節而已。
因此,儘管筆者很努力嘗試推陳出新,但這十六字真言還是分析這次習近平主席訪問的基本盤︰選擇法國既是因為中法關係建交六十周年值得慶祝外,更是因為現任總統馬克龍強調歐洲在政治及經濟上要「戰略自主」,因此加強與法國的外交關係是希望借法國在歐盟的核心地位來影響美歐關係。至於選擇匈牙利及塞爾維亞,前者是歐盟成員國領袖中立場相對親華,而在下半年將出任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的輪任主席國,在歐盟事務的議題設定及政策優次有一定影響力,加強兩國關係在長期經濟合作及短期政治及外交政策議題設定有所禆益;後者則是中國在巴爾幹甚至東歐的「鐵桿朋友」,也是「中國—中東歐合作」(China-CEE,原稱16+1)合作框架的重要一員,而在部分歐盟成員國因政治及經濟問題選擇退出,北京也希望透過加強對匈牙利及塞爾維亞的經濟投資,嘗試以經濟外交鞏固現時的「14+1」框架,重新掌握北京在東歐及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這次訪問的重要「成果」也集中在貿易方面︰在中法歐三方會談時,習近平成功捍衛北京面對歐洲「產能過剩」的指控,強調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是代表「先進產能」,也為緩解全球通脹壓力、應對氣候變化及綠色轉型作重大貢獻;在中法雙邊會談後馬克龍感謝習近平表示不希望對法國干邑實施臨時反傾銷關稅,同時宣布延長對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免簽證逗留中國待遇至少到二○二五年底;在塞爾維亞的訪問中,除確認中塞自由貿易協定將於七月一日正式生效外,也表示會支持塞維爾亞承辦二○二七年專業類世博會、擴大進口塞爾維亞農產品、開通兩國的直航航線等;在匈牙利的訪問後,雙方簽訂十八項商貿及科研合作協議,當中最重要的是協助匈牙利發展核能,促進匈牙利的能源轉型。此外,北京也促成匈牙利及塞爾維亞的經貿及基建合作,包括鐵路運輸、輸油管及關口建設,令「匈牙利—塞爾維亞」成為中國在中東歐合作經濟外交及整合的重要示範單位。因此,從北京的角度而言,這次訪歐之行可算是成果滿滿,既達到其外交目的及鞏固原來的盟友,在經貿問題上既可捍衛主權表現自信,同時收穫不少具實質經濟意義的合作協議及項目。
中歐關係的歐洲版本︰
立場先行的各取所需
在面對「始終如一」的北京對歐政策,歐洲方面卻表現出各取所需。先由法國總統馬克龍說起,儘管他未能完全地讓北京取消對法國干邑撤銷反傾銷調查,但至少在經貿上得到北京「暫緩」報復式關稅措施,在政治上也得到習近平支持其「奧運停火」的倡議,在俄烏戰爭上也得到中方承諾不會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也會研究限制向俄方出口軍民兩用產品。儘管未能完全成功複製二○一九年「中歐法德」領袖峰會,但馬克龍再一次聯合歐洲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習近平會談,也突顯法國在歐盟的領導地位,以及在對華政策的領袖角色,也算是滿足馬克龍的「戴高樂情意結」。至於匈牙利及塞爾維亞,兩國在訪問後除了得到不同的經貿合作協議,更是在對華外交層級上有明顯提升,前者得到北京確認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後者則與北京共建「命運共同體」並得到北京承諾在聯合國涉及塞爾維亞的問題上支持塞方。事實上,對兩國而言,與北京深化外交關係,更是藉此平衡兩國在歐盟及國際社會所受的壓力,前者自然是在歐盟內部日益受壓,北京的外交支持及背後的政經合作或成為未來匈牙利影響歐盟的關鍵籌碼。後者在科索沃問題、人權事務上也受到歐盟壓力,也是決定塞爾維亞能否順利加入歐盟的關鍵。儘管塞爾維亞在去年接受「法德方案」調解與科索沃的關係,但最近在貨幣問題上再起衝突,得到北京的外交支持算是為塞爾維亞總統在未來可能的外交困局中找到一條救生索。
被訪問的國家可以各取所需不難理解,但這次習近平的訪歐之行卻成為不同政治意見的角力場︰相信歐盟團結的會投書表示北京未能成功分化歐洲,對歐盟團結存疑的則投書表示德國在歐法中領袖峰會缺席表示德國在核心貿易議題如電動車傾銷上與法國及歐盟取態不同;輕視歐洲外交角色的則表示訪歐之行印證歐盟在地緣政治上不過是二線地位;不屑馬克龍「戴高樂情意結」的大抵會用北京對匈牙利(建交七十五周年)與法國(建交六十周年)的差異對待「羞辱了法國人」大做文章,諷刺馬克龍希望在對華外交及領導歐盟上有所成就,卻只換來北京的一席空談。對筆者而言,這自然也是反映歐洲版本的中歐關係的結構問題,就是不同國家及政黨難以找到一個共同應對北京的政策面向及具體方針,因此中歐關係的走向往往是「立場先行」但最終是「利益各取」︰歐盟希望將布魯塞爾定位為成員國對華貿易及投資關係的統一平台,因此希望促成更多歐盟主導的經濟框架,以及由歐盟代表成員國處理對華貿易磨擦及爭議;成員國也許在政治上會按不同政黨執政對華政策立場有所搖擺,但在經濟上更多是希望在貿易上取得平衡,也希望中國在當地直接設廠投資吸納國內的廉價技術及生產力。事實上,中歐經濟關係的痛點從來都是雙向投資不足,因此歐洲視北京「產能過剩」並對歐傾銷相關產品,同時歐洲在華投資卻受到多重掣肘為不公平競爭;假如所謂的過剩的「產能」能順利引入到歐洲並按歐洲的法規及監管,歐洲企業在華投資有着相對應的回報及競爭環境,對北京及布魯塞爾而言其實是雙贏局面。
然而,如何締造中歐關係的雙贏局面,促進雙方直接投資,這是另外一個重要議題,篇幅所限唯有按下不表。
(作者為Orientis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