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4-5-30
二〇二四年六月號
間諜疑雲與中英角力(劉銳紹)

近期與香港有關的中外新聞,最矚目的莫如英國拘控香港駐倫敦經貿辦事處行政經理袁松彪等三人,指他們監視流亡英國的前香港學運、工運和社運領袖,涉及間諜行為。北京和港府反駁了這些指控,並警告英國不要再炒作「中國間諜」等問題。但令此案更曲折離奇的是,被告之一、被指受僱監視香港流亡人士的Matthew Trickett(曾是英國海軍陸戰隊成員)突然在英國Maidenhead一公園內死亡,死因不明。至本文截稿前,未有進一步消息。

內行人士都知道,這類事件在國與國之間可算是家常便飯,大家彼此都有類似活動,你在我的地盤監控形勢,我在你的地盤監視異己,互相心知肚明,一般都不會公開揭露出來。但為什麼這次英國竟然出手,背後有何動機?    

英國的指控是,袁松彪是香港駐倫敦經貿辦聘請的正式僱員,職稱是行政經理,但指使當地私人保安公司的Chi Leung Wai和Matthew Trickett監視羅冠聰(前香港學運領袖)、蒙兆達(前香港聯工盟總幹事)和劉祖迪(「攬炒團隊」發起人)。後三人分別被港府控告「勾結外國及境外勢力」和「煽動分裂國家罪」,正流亡英國。

眾所周知,大凡所謂「間諜事件」,都不可能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許是多年之後的事情,而不會是即時可知的真相。所以,本文只能歸納圈中人的各種猜測,讀者自行判斷好了。

翻版「孫中山事件」

第一種猜測是:可能英國在互相監控的情況下,發現了一些「不能任之由之的事情」,所以先行出手,發出警告,以免出現英國束手無策的情況。那麼,到底是什麼事情?較有可能的是──假如上述三人(或其他類似人物)被綁架進入中國官方代表機構,或擁有領事級別權力的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那就會變成另一宗「孫中山事件」。當年孫中山被綁架和禁閉在清廷駐英大使館內,幸得老師康德黎營救才能脫險。當年英強清弱,營救較為方便,但如今中國已不把英國放在眼內,萬一真的發生翻版「孫中山事件」,英國實在難有作為,還會變成曠日持久的政治難題。既然如此,倒不如先發制人,免除後患。

但英國的指控也有疑點,於是引出第二種猜測─英國指袁松彪等人的行為包括「行動報價」,「完成後撰寫報告」,有關費用更「由銀行過戶」。按常理,「間諜工作」、「協助境外情報工作」應該非常隱蔽,怎會像一般生意買賣那樣,「報價」,有正式文字紀錄,並由銀行過數?假如真的這樣,那就不是什麼秘密行動了;除非袁松彪等人毫無經驗,或者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否則不會如此輕率。所以,不排除背後是英國見風是雨,真的有炒作之嫌。

由此引出第三種猜測─除了香港駐倫敦經貿辦的工作受到質疑之外,香港駐美國的三個經貿辦事處,也受到美國政府和政界的挑戰。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發表報告,重提去年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闖過第一關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建議國會通過該法案,取消香港三個駐美經貿辦的特別待遇。假如這法案獲得通過,美國總統須在三十天內確認香港駐美經貿辦可否繼續享有特別待遇和豁免權;如不能享有特權,三個經貿辦須於一百八十日內關閉。

觀乎眼前局勢,美國總統大選今年十一月舉行,對華對港的壓力必然加大,香港無甚抗衡行動可做。所以,港府沒有計劃任命已懸空兩年半的駐美經貿辦專員,不知是否打定輸數?如今,英國比美國更早出手,針對香港駐倫敦經貿辦,會否是扮演「爛頭卒」的角色,令美國稍後出手「更有理據」?

「監視和綁架」的可能

其實,上述三種猜測都源自中外(尤其是美英為首的西方陣營)角力,並視乎角力如何發展。最近,中國加強與德國和法國的聯繫(例如德國總理訪華,習近平訪問法國),藉以分拆美歐聯盟的態勢。英國不能不跟隨美國的對華政策,所以中英關係沒有進展。如今Matthew Trickett之死,令此案更為複雜,暫時無法猜測原因。假如形勢持續惡化,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及美英都不會好過,只能看怎樣減少損傷而已。

上述是官方層面的觀察,民間層面的觀察卻完全是另外的角度─不是影響如何,而是「監視和綁架」的可能性有多大?美英傳媒談及袁松彪等人的控罪時,引述了過去的一些事件,似乎意有所指。這些事件包括:香港銅鑼灣書店的桂民海(擁有瑞典國籍),無緣無故在泰國失蹤,沒有出境紀錄,但後來卻在中國境內出現和被判刑。銅鑼灣書店的另一人李波,也在香港「自願坐洗頭艇」回內地去。更早的還有王炳章事件,他參與創建海外民運組織「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但二○○二年在越南失蹤,後來又在中國大陸出現和入獄。

上述事件也許已被世人遺忘,但外媒重提舊事,中國自然感到他們故意炒作。中國駐英大使鄭澤光譴責「英國編造案件,污衊香港」,要求停止炒作。其實,如果說「英國介入香港事務,干預中國內政」,還有其他事例。自從大批港人近年移民英國之後,他們既想爭取政治保障,也要向英國爭取生活的方便和權利,所以紛紛成立港人組織。粗略估計,如今至少有二十多個港人組織分布在英國各地,還有前香港區議員參與英國地方選舉並當選。這些組織和人士已成為中國關注的對象。到底英國以後會怎樣利用這些力量?繼續給予保障和資源?還是限制他們的活動範圍?都是未知之數。

所以,各方都在關注袁松彪等人的命運。不過,圈中人分析過去同類事件的經驗,估計中英雙方必然會在背後接觸,講數和較量。中方也可禮尚往來,抓一些「在香港的英國間諜」。所以,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全面破裂,否則雙方也會有某種妥協,此乃國際常規。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